Z7 G9 A( x- _) \7 T
管乐吹奏中常遇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_( Z/ b6 T$ F7 X. C
9 p' L) C7 X1 Q5 m' X1 y- i 管乐队又称军乐队,源自东方古国土耳其。在当时,土著部落用各种吹管、笛、号角及兽皮鼓等各种打击乐器为祭祀、庆典等活动渲染气氛,随后这种形式传入欧洲各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市铜管乐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在我市举办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时,参赛的乐队仅仅是城区的几所小学和初中,乡镇还没有一支铜管乐队。到举办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时,经济较发达的几个卫星镇所在学校都配备了铜管乐,甚至在乡下的一些农村里也有群众性的铜管乐队组织。铜管乐队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除乐队的响度强、声音宏大、表现力丰富外,还具有携带便利、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于我市的铜管乐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教学中常遇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如下,希能引起同行的共同探讨。 3 b) f$ r3 i6 P- {+ O' } K
$ \, i' B1 \6 Y 一、错误的音色概念 ' b7 Z( B# O* Q) E 管乐器有着与弦乐、木管乐器不具备的一种能力,那就是:它能把乐队音响从倍弱逐渐增强、达到非常强烈的顶点;反之也能从倍强渐弱到倍弱的力度。铜管乐器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雄辩的口才,纯净的音响与奔放的性格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而正是铜管的这种独特个性,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响"就是好的,加之一些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或教师"教不得法"本身音色概念有错误,都片面追求管乐的音量而轻视了音质。铜管乐器的发音是由嘴唇的振动带动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由于唇部的张力气息的压力不同致使管内空气柱振动状态改变而发出不同音高的泛音。有的吹奏者吹奏时唇部过于紧张,致使发出的声音太紧,太闷,亮不出来;也有的唇部力量控制不够,气息过强,单纯追求声音的响度,致使气息过短,造成上身紧张,音色炸,自己还使劲吹,感觉自己的音量大很动听,殊不知在边上听听很响,稍走远一点就听不清楚,缺少穿透力,这一点在小号身上很清楚的能反映出来。 - u: V( d0 K; h! t2 q0 x9 U
6 l6 K E' Y* g _6 `
克服音色概念的错误,首先要提高对音色的鉴别能力,哪种音色是好的、应追求的,哪种音色是差的、不可取的,要通过多听优秀演奏家的演奏,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做到多听、多吹、多模仿。其次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纯正的音色做示范,以提高学生对音色的]鉴别能力。对于吹奏毛病已养成不良习惯的人更要有意识地、坚持不懈的按正确的方法去引导练习,直至新的正确概念形成并巩固。 $ s- @0 V; H s% {0 w " S$ Y5 E$ a: A4 g 二、不正确的呼吸 % J) q1 L0 ?( g& e7 C 呼吸是吹奏管乐器形成声音的动力,是吹奏的根本。但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吹奏者在吹奏时想把气吸得深一些,于是拚命吸气,甚至耸起双肩、吸气有声、胸部紧张,以为这样就吸足了气。但吹奏起来非但没有气长一些,反而感到气短、越吹越憋,以致吹奏音色差。这样的吸气实际上只浅浅地吸到胸上部,吸气不到位,没能发挥横膈膜的控制力,使气息失去控制,必然造成胸紧、憋气,吹奏音色发紧。 - k) }# T! d0 y% M9 a ! K( }0 z' p( z1 v5 ?. Y# V 正确的呼吸应做到:吸气时上身自然放松,胸部两肋向外扩展,腹部和后腰也同时自然向外扩展,使气很自然地流进肺底部;整个腰围像个气圈被充起来一样,腹部、后腰处要有饱满舒展的感觉;前胸、后背始终要保持松弛的状态。传统强调吸气时要气沉"丹田"(丹田指肚脐下方的部位),可见气息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只有感觉吸到横膈膜处,才能调动横膈肌的协调运动与有力控制,使吹奏松驰、自如。为此,可用闻花香式的吸气:嘴自然张开与鼻子同吸,这样没有明显的动作杂音,必然吸得深;对于一些不能领会吸气方法要领的学生,可叫学生仰卧床上自然呼吸体会小腹与横膈膜的感觉,叫学生体会这个时候的呼吸方法就是吹奏时的呼吸方法。 z9 Q' Q# Q5 I. P& J3 ? $ z, b& J0 O, {1 q5 ] 另外,初学者对气息的理解大多是静止的,吹奏时只知横膈膜一味的下压,气息完全僵化,控制气息成了"僵持、迸气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气息的正常流动,使音色发僵、紧。要改变气僵的不良状态,须做到:吹奏时要从丹田发起,用下腰、小腹和横膈膜的收缩之力推动气息,由嘴唇振动带动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而不能用胸、肩、背的僵固力或撑胀力推动气息发音。根据本人的实践,可用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进行吹奏,即向外吹的过程中保持吸。这样可保持气息的深度,保证音量气息的平衡,形成气息的对抗。里外结合,对立统一,形成一个协调的演奏整体,使气息上下流动通畅,吹奏音色均匀、流畅。5 k" F1 x. l6 T7 Z$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