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ffanel於1844年9月16日出生在波爾多(Bordeaux),1908年11月21日死於巴 黎,他的父親Jules Taffanel教導他長笛和solfege。1857年在波爾多的一場音
. P( S4 Y& |) W& M$ W樂會中表演之後,Paul Guercy建議他到巴黎去深造,於是他在1858年到巴黎去 師事 Louis Dorus,並且在1860年當Louis Dorus受邀成為巴黎音樂院的長笛教 7 t; R; b9 @4 k7 y0 a' e
授時,Taffanel也在同一年考取音樂院繼續跟著Louis Dorus學習,另外他也曾 和Henri Reber學習。他在1860年獲得長笛首獎、1862年獲得和聲學(harmony) 0 E8 }& P% {1 j. J
首獎、1865年獲賦格(fugue)。
( ~9 f1 f% [3 A5 N$ S' Y' o% L% g" V4 S/ k1 R( s4 i+ Y
他的第一次公開登台演出是在1861年由Jules Pasdeloup指揮的「青年藝術家音 樂會」(Concerts des Jeunes Artistes)1862年至1864年Taffanel在喜歌劇院 ( A+ Z* w/ t: s% c5 i3 I
管弦樂團擔任長笛手,1864至1890年則在歌劇院管弦樂團(1876年升為首席), 1865至1892年間則是在Societe des Concerts(1869年升為首席)。此外他也到
: \* ~: k& C1 E' o各地舉辦音樂會—1866年起開始到比利時、1874年起英國、1890年起到德國、 1887年和聖桑到俄羅斯,1889年又去一次、1891年起到瑞士。 9 F* L8 w: ^* F
( r1 P ]( B+ T- N. o: P4 Z
他在室內樂的領域也貢獻良多。1872年他和Jacques Armingaud、Edouard Lalo、 Leon Jacquard幾個人組了Societe Classique(一個包括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十重 - [7 |: m Y! g+ b$ r9 f& d
奏)。1879年組了Societe de Musique de Chamber pour Instrument a Vent, 每年在巴黎舉行六場音樂會一直到1893年,曲目包括韓德爾、莫札特、貝多芬、
# g7 S: [' ^$ ]7 Z# I2 M舒伯特、舒曼等,並且多次為當代法國國內外的作曲家的作品舉行首演。
' [% q1 [5 r }: X) z
4 S5 E; v1 c% Z; hTaffanel在1893年受邀成為巴黎音樂院的教授和歌劇院的首席指揮後便從演奏事 業中退休了。(Taffanel自1890年起便已是該歌劇院的指揮成員了)1875年至 5 k% A% [- A) H, N" F2 {8 z
1893年,他成為音樂院管樂考試委員會的一員,肯定了他的教師才能。1896年又 成為學術委員會的委員、1897年擔任管弦樂課程的教授。他的學生包括 4 w8 w: K x7 N" i* o
Philippe Gaubert、Gaston Blanquart以及Louis Fleury、Andre Lespes等人。 1892至1901年他擔任Societe des Concerts的指揮、歌劇院首席指揮的職位則從
! c% X9 X) e" T3 p' y* a% T2 u p1893年持續到1906年…… + U0 I4 \$ [6 J( L5 Q- M0 c
) R. Y+ e/ |* _
(MGG, vol.3, p.46) v; j; a( @: b' ?$ p9 z1 b: |
" A: o8 n4 C. @/ m一眼瀏覽這樣自傳式的資訊,恐怕看不出Taffanel和其他許多有名的音樂家有何 不同,我們必須再看看其他方面,才能看出Taffanel破除舊傳統,開創新局面的
+ _% y, N" v7 t# l2 ]) E地位何在。
[ [% ^- _* Y% ^" O5 e6 L- O _) \, P% S
1825到1830年是Theobald Boehm在長笛結構上進行研究的第一個時期。他在這方 面詳細的論著Ueber den Flotenbau und die neuesten Verbesserungen desselben
/ k% D% D) B8 m) N, ?; d於1847出版,而在1848年時被翻譯成法文。但在這之前,1838年時Victor Coche 已經向法國學會提出一份報告,題為「一般長笛與貝姆長笛之比較的批判性檢驗」
5 ~! g% o7 \, V他在其中列舉了許多傳統六鍵或十二鍵長笛的缺點:音色不平均、指法困難、音 調缺乏變化——莫札特以前已經批評過的。而他在這份報告中聲明貝姆長笛的音
7 m. b! a1 u* ?+ E色和其他「一般長笛」都不同。這一點我們今天可以從仿十八世紀長笛而製的笛 子了解這一點。
0 ~# `3 k& I5 o9 A( m8 t! N( ^ _1 K$ k, ]# [
大約在同時,歌劇院管弦樂團兼Societe des Concerts的長笛手,Louis Dorus 對貝姆長笛大感興趣,並且偷偷練習了幾個月。而他以貝姆長笛再度復出開獨奏
- r" f3 r4 F3 W6 ^0 C. e會,結果聽眾反應相當好。不過一直到他於1860年接替Tulou擔任音樂院的教授 之後,他強力推廣貝姆長笛,才使得傳統長笛在法國迅速的消失(現在我們可以 4 L, q" b0 j4 O+ z& c
明白何以Taffanel能夠和Dorus同時進入音樂院,並且在同一年裡就獲得閃亮的 首獎)而Tulou則是一直到1865年辭世,都極力反對貝姆長笛。
2 h" L: g- I0 R* T* l( L
: e% \# ?8 s' r( A9 c' ?) C註:Louis Dorus(1813-1896),Joseph Guillou(1787-1853)在音樂院時的 學生。1828年獲首獎。1860至1868擔任音樂院教授。
1 K- C% Z6 b0 V& X. T( i: |2 J* |& R# ~! [% u4 x6 Z
此時,長笛的曲目和教材無疑的會在演奏技巧和風格上產生變化,Boehm寫了許 多舊長笛難以演奏,甚至是不可能演奏的曲子。
0 n7 t4 ?3 |* [5 U- b! W6 ~; h: D. m- U: ^
十九世紀中期左右的音樂時尚的發展,也可以顯現出Taffanel在長笛演奏藝術 上的突破。這方面最好的評論者是Louis Fleury,他在長笛方面的文章是編輯 7 e% m" i2 A* l$ X
Taffanel一生收集的筆記而成。根據Fleury:
0 P5 M# {$ A4 o- H5 b5 T+ q2 q }3 | k! B3 U! y! T; R( k
十九世紀開始時,便預示了長笛藝術的衰微,因為演奏大師們偏愛一種自抬身 價的風格,「飽滿的聲音和激情」。這一學派起自Tulou,終於Demersseman % S1 s2 o0 @5 o
——他寫了許多瑰麗的協奏曲和華麗的獨奏。當帶有變奏的幻想曲和歌劇旋律 精華集變成了主流,長笛音樂就變成只是無所事事的吱喳亂叫和沒品味的花招 8 T8 I: \( _9 |* H& ^; n7 ^6 ?* Q
了……幸好有Taffanel將長笛獨奏曲目淨化。長期為前代那些沒品味到令人難 以置信的演奏家忽略的傑作終於再度復興,並再度得到應有的地位。巴哈的奏 6 _* @# d/ i0 h' U, u
鳴曲、莫札特的協奏曲,以及許多長笛曲目中寶貴的財富,在Taffanel將它們 搬出來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
, S# X; b* @9 O/ k9 s7 Y. s8 v" ~, e* z
('La Flute', Encyclopedie de la Musique, er. Lavignac, Part 2, vol.3 pp.1524,1526.) " g @$ O8 u7 q7 Z$ b" W* O
6 ~3 r7 W, K. h) }7 ~
企圖了解Taffanel作為演奏家身份的特質,必須依賴當時的人們對他的描述。 雖然用字有限又不精確,但是當時Taffanel得到的評價卻相當一致,再度引用 ) e0 i' t5 ]0 i8 X2 N6 `! O
Fleury:
* C- k) S& r3 E; k( v
) [: A: l; J* h$ `7 A; f2 j4 ?高貴、彈性、敏感是Taffanel的藝術的標誌,而他超人般的技巧卻盡可能的不 引人注意。他討厭做作,並且相信樂譜應該要被絕對的尊重,在他靈活流暢的 % T @: A7 X- J, f1 |" G: F; v
演奏下,有著對於拍子和節奏的準確的嚴肅堅持。他的音色迷人且飽滿。
+ s# F* t( t, t: n$ W$ F# g( A+ K/ Z: o! _9 H
('La Flute', p.1526.) / H& }$ ]" U) t. k* f$ G4 g
" v, c+ n( a! X, E
很多人形容Taffanel的低音域「有力而且像銅管」(powerful and brassy), 這種形容聽起來反而像是貶謫。當Gaubert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強調應該
" |: ^$ n! g B9 X: x8 R+ N用「飽滿」這個字眼(英:full。法:ample。)並且他堅持Taffanel所有音域 的音色都百分百的一致。這是法國長笛學派中重要的長笛家們共同的基本特質 ' q& a8 H0 [+ n4 c+ \" v K
,我們在後面將會看到。
; w. w/ B# i) i
& ~6 q: O: o& b5 P( u& t" `# ?! A5 H我歸納了許多關於Taffanel的演奏的文章,似乎有件事浮現了出來。就是 Taffanel自第一場音樂會到退休,他總是得到不變的、一致的讚賞。根據一篇
' ^. G. g1 ^4 b. x! A) g《L'Europe Artiste》雜誌在1895年的文章:
( a t) F; ~+ x1 i% l' t. H1 n" A
7 c+ e" ]8 |1 p) X; O: X! \( YTaffanel先生是繼Ambroise Thomas之後,巴黎音樂院最傑出的人物。他的天才 和長笛技巧已使他聞名全球,他將會成為無人可匹敵的大師為後人永遠追思, + e( q% W2 n& _+ _
長笛界的帕格尼尼! 1 D) W: O6 ?5 U8 k- l% B6 n
, _+ \+ ^2 y* O5 Q
至於說到演奏曲目,我們已經提過Taffanel將古典曲目提升到比當時一般更高 的地位,此外,他也重視演奏新作品,這和今日的潮流恰恰相反。但是這卻很 3 v6 Z( |6 Q6 r' l1 h) j
難解釋為什麼當時的作曲家,有些還是Taffanel的朋友(比如聖桑)即使有 Taffanel這樣聲望崇高的長笛家,為長笛而寫的作品卻還是這麼少。我們只能
w: s& x- r2 N4 G推論過去對於長笛的厭惡大概比我們想像的更糟吧。
8 r9 s ]7 u: N5 E9 O. g( @& q8 d7 l* q, g
(註)在這裡,書中有一份當時Societe de Musique de Chambre pour Instruments a Vent自1879至1893年間所演奏編制中有長笛的作品清單。
* h7 ^- b0 ~* q5 W: V在此略過。 2 A( X/ q/ M" c0 ]3 h
6 @5 M& P6 ]& n+ A* }( n, ^4 {. E" M
簡短的說一下Taffanel在教學的方面。最主要的,是他為了計畫一本長笛的參 考書而不斷的收集資料——這在十九世紀的演奏家來說是很罕見的。在他死後
5 e7 ~2 h' n- q5 \9 {,這些筆記被Fleury用來編輯Lavignac的百科全書中的文章。當Fleury放棄了 在「長笛的演奏藝術」部分寫長笛的技巧時,卻發現那些筆記中對於技巧的指 ! J8 `0 q4 l' l; l9 [. y
示說明比Gaubert用同樣的資料所寫的教材更有用。我們在後面將會回來討論這 些技巧的指示,因為這毫無疑問的很重要。我想這足以表示,Taffanel比Gaubert 4 v) s- G+ Z& r: Z$ @. s0 ~
更是一個優秀的教師。 $ ^) A! S" p3 c d& V7 [. V/ O: P
! ~ v/ u: X! i3 u/ P! ]
最後,這裡是一些Taffanel較為值得一提的學生的名字,雖然他們在長笛方面 的表現及貢獻並不見得同等重要: + r& l* c7 S1 N1 j3 S; P6 j( V# w
( _# s9 z9 ] y- A6 P; ZPhilippe Gaubert、Gaston Blanquart、Marcel Moyse、Louis Fleury、Georges Laurent、Georges Barrere、Pierre Deschamps、Georges Delang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