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
搜索
各类原版管乐乐谱试听库丹尼斯维克铜管配件系列美国巴哈铜管乐器及配件西班牙Stomvi斯通威小号铜管
解放军军乐团录音专辑系列欣赏法国Buffet布菲单簧管普路太管乐箱包大全动漫音乐交响管乐谱试听
查看: 1579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军乐史话(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5 12: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军乐队的概念

   一般人对军乐队的概念习惯上归于铜管乐队,严格说来两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铜管乐队由小号、圆号、长号等各种铜管号类和打击乐器、萨克管等组成,所有乐器除低音长号外,都是降B调和降E调的移调乐器,一律写在G谱表上。而军乐队则除铜管乐器外,另加上木管乐器如:单簧管(黑管)、双簧管、大管(巴松)及长笛、短笛、打击乐器等级组成。乐谱和铜管乐队也有所不同,而和管弦乐队的记谱法一致。
   据1982年英国出版的格罗夫《音乐、乐器大辞典》里介绍,“军乐队”(Military Band)的名称起源于18世纪后期,主要用来指那类由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军队中的军乐团体。但后来军队里的这些乐队与城市民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民间也产生了大量由铜管、木管、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于是人们也称这种乐队为军乐队。所以,原来的名称中“军事的”(military)一词越来越含糊了。尽管有许多民间、院校等团体也有许多类似乐队,习惯上均称为军乐队,也有称为管乐队的。
   过去的军乐队远不如现今军乐队这样完整和庞大。军乐队的编制没有硬性规定。不同国家的不同音乐团体各有千自的标准,差异只在细节方面。但有一基本原则,即单簧管(黑管)在乐队中占绝对优势阵容,(相当于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阵容)。中国现代专业军乐队(或称管乐队)的编制为:短笛1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E单管2支、降B单管管10支,大管2支,降E中音萨克斯管2支,降B次中音萨克斯管2支,降E上低音萨克斯管1支,F调圆号4支,降B次中音号4支,降B上低音号1支,小号6支,长号6支,大号2支,小军鼓1支,大军鼓1支,大钹1付,人员共约50――60人。如遇重大场合则按比例成倍扩大。在音乐会上演奏时常加定音鼓和贝斯大提琴。早期的军乐队编制则不如这么排场了。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乐队在当时仅用四种不同寸尺的双簧管(一说为3种双簧和大管)及军鼓组成。到了18世纪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又有了发展。他把这种乐队扩大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混合组织,包括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大管,小笛,小号和倍大管。而英国皇家炮兵军乐队也有包括小号、圆号、双簧管(或单簧管)和大管等多种乐器。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执政时期又大大促进了军乐队的发展。主要是从阵容上,当时的军乐队已拥有42人。单从数量上比现今的军乐队已少不了几个。到19世纪中,新发明的萨克斯管立即迅速装备给军乐队,尽管与现代各类乐团相比还不为壮观,但在当时已够奢侈了。

最著名的中国军乐曲

  《东方红》陕北民歌,罗浪编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作曲,焕之编配;《国际歌》鲍锹埃作曲,李延生编配;《歌唱祖国》王辛作曲,贾双、郑路编曲;《社会主义好》李焕之作曲程音章编曲李延生配器;《大海航行靠舵手》王双印作曲,傅晶编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郑律成作曲,罗浪编曲;《分列式进行曲》罗浪编曲;《步兵进行曲》罗浪编曲;《航空员进行曲》罗浪编曲;《战车进行曲》欧阳枫作曲;《军队进行曲》罗浪编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革命历史歌曲,罗浪编曲;《炮兵进行曲》绿克作曲;《骑兵进行曲》革命历史歌曲,晨耕编曲;《节日进行曲》欧阳枫编曲;《摩托化部队进行曲》傅晶、吴光锐作曲;《火箭部队进行曲》李延生作曲;《光荣的凯旋》季承、严晓藕作曲;《人民军队永远向太阳》李延生作曲;《检阅进行曲》郑路编曲;《欢迎进行曲》魏群执笔;《欢送进行曲》郑路执笔;《运动员进行曲》吴光锐、贾双、李明秀作曲;《团结友谊进行曲》魏群、傅晶作曲;《金奖进行曲》吴光锐、陈膺、程音章作曲;《军威进行曲》魏群作曲;《哀乐》罗浪编曲;《葬礼进行曲》李桐树作曲;《祖国交响乐》李延生作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劫夫作曲,齐国栋编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马思聪曲,齐国栋、郑路编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寄明曲,齐国栋、郑路编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刘帜作曲,严晓藕编曲;《风暴》交响诗,李桐树作曲;《上前线》革命历史歌曲,傅晶编曲;《北京喜讯到边寨》郑路作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朱南溪编曲;《茉莉花》江苏民歌,贾双编曲;《欢腾的瑞丽江畔》魏群作曲;《祝你快乐》魏群作曲;《胜利在召唤》季承、晓藕作曲;《友谊花盛开》贾双作曲;《五湖四海来相聚》马文作曲;《爱我中华》徐沛东作曲,严晓藕编曲;《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严晓藕编曲;《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严晓藕编曲;《好日子》王和声编曲;《月光下的舞步》王和声作曲;《辉煌时刻》严晓藕作曲;《万岁!伟大的祖国》季承、晓藕作曲;《五环旗下》季承、晓藕作曲;《沿着边境》严晓藕作曲;《并肩前进》集体创作,季承、晓藕执笔;《雪莲》(管乐第二交响乐)陈黔作曲;《圆明园》(交响诗)王和声作曲;《阿坝妹子》(爵士乐曲)陈黔作曲;《热巴》(交响音画)陈黔作曲;《无名英雄》陈黔作曲;《朝天阕》陈丹作曲;《永远的军乐》陈丹作曲;单簧管协奏曲《羌歌》曲成久作曲;小号协奏曲《西沙吟》曲成久作曲;《合成军团进行曲》曲成久作曲;小提琴独奏《独舞》曲成久作曲;音乐会序曲《水兵之舞》曲成久作曲;《祝福吉祥》舒永刚作曲;《边关风情》(交响组曲)范伟强作曲;《回旋曲》(管乐六重奏)李序作曲;《花梆子》(单簧管独奏)傅晶、倪跃池编曲;《咆哮的狗熊》(大管独奏)傅晶编曲;《快乐的年轻战士》(长号独奏)李伯乐作曲;《塞外春风》(小号独奏)表晶作曲;《春天的歌舞》(小号独奏)魏群、贾双作曲;《小骑兵》(木琴独奏)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芦笙调》(双簧管独奏)王世炎作曲;《走向世界》于建芳作曲;《吐鲁番的古道》于建芳作曲。


最著名的外国军乐曲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贝多芬;《意大利随想曲》肖邦;《1812序曲》格林卡;《拉德斯基进行曲》施特劳斯;《幸福生活幻想曲》杜那耶夫斯基;《天鹅湖》柴科夫斯基;《节日序曲》肖斯塔科维奇;《马刀舞曲》恰恰图良;《芬兰颂》西贝柳丝;《轻骑兵进行曲》舒培;《诗人与农夫序曲》舒培;《凯旋进行曲》威尔弟;;《呐布料》威尔弟;《蓝色狂想曲》格什温;《俄勒冈序曲》亚格布·德·哈恩;《召唤英雄》约翰·威廉姆斯;《坎迪德序曲》伯恩斯坦;《管乐八重奏》斯特拉文斯基;《乡村骑士幕间音乐》巴斯卡尼;《舞的乐章》菲利蒲·斯巴克;《信念》罗斯特;《火之诗》高特考夫斯基。
  奥地利:《蓝色的多瑙河》《罗沙梦特序曲》
  澳大利亚:《关毛剪子卡嚓嚓》《莫苇尔德圆舞曲》
  意在利:《我的太阳》
  苏格兰:《友谊地久天长》
  西班牙:《斗牛士》
  罗马尼亚:《云雀》、《克尔巴千山》
  波 兰:《小杜鹃》
  俄罗斯:《莫斯科效外的晚上》
  古 巴:《鸽子》《7·26颂歌》
  美 国:《星条旗下永不落》《越过海洋的握手》《在牧场上的家》《草场上的火鸡》
  加拿大:《红河谷》《纽芬兰狂想曲》《魁北克幻想曲》
  日 本:《拉网小调》《樱花》
  泰 国:《雨丝》《水灯南旺》
  印 尼:《梭罗河》《哎哟妈妈》
  巴基斯坦:《脚铃舞曲》《沙木依》
  赞比亚:《打狮歌》《让我们团结起来向前进》
  孟加拉:《阵,兄弟快来》《婚礼曲》
  墨西哥:《在水波上》
  柬埔寨:《怀念中国》《柬、老、越是克弟》
  秘 鲁:《太阳的姑娘们》
  徐利亚:《晃动的头巾》
  比利时:《小钓渔夫》
  乌拉圭:《探戈舞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2:52:30 | 只看该作者

军乐起源之争

关于军乐的起源人说纷云。其一,是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中的记载:军乐出现于上古时代,在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埃及、严述、巴比仑、巴勒斯坦、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军乐。而许多欧洲音乐家们则认为,欧洲的军乐来源于乐方的土耳其。理由是:当年的腓特烈(也译弗里德里希)二世统帅的普鲁士兵团于1740年在其指挥的军队中建立了“土耳其式”的军乐队。这种军乐队使用的东器是由小横笛、高音直萧(一种有哨子的萧)和各色各样的喇叭、系在腰上的大鼓、镲、三角铁、锣、铃架(挂有许多小铃的架子)所组成。军乐队随军行进,并且用嘈杂的喧闹声和强烈的节奏来恐赫敌人。
   比较起以上两种说法,后者有失客观的太度。因为它是以装配军中的完美程度为前提的。就算从完备程度上看也无非和我国汉代时的“鼓吹”军乐相仿,但时间上比汉代“鼓吹”军乐晚了2000多年。甚至比戚继光威风凛凛的中军旗鼓阵还要晚了近200年。
   我们来看一下戚继光中军旗的阵营:
   清道旗 清道旗
   有箍快枪 有箍快枪 有箍快枪 箍快枪
   鼓 鼓 鼓 鼓
   孛罗 号头 号头 孛罗
   金 唢呐 唢呐 金
   金鼓 金鼓 金鼓 金鼓
   点子鼓 铜鼓 铜鼓 点子鼓
   笛 笛 笛 笛
   笙 小鼓 云鼓 钹鼓
   号头 孛罗 孛罗 号头
   扁鼓 扁鼓 扁鼓 扁鼓
   炮手 唢呐 唢呐 炮手
   看了这个门阵列,或许人们会认为是一种节庆时的秧歌队,要么就是梨圆中杂耍班子。然而,它却是明代将领,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本营直属军乐队,乐手有五六十人之多,乐队的配备程度与土耳其式的军乐队只有乐器上的区别。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比较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最原始的军乐是被用作战场上的指挥军队和规定的部队日常生活制度的信号,后来开始被用来鼓舞军队的士气。由此可见:在战场上,军乐以鼓壮军威为第一职能,它以观赏性和音乐艺术性为第二职能。根据这一理论,早先军中出现的号角和战鼓都是起鼓壮军威的作用,更何况它们同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那么,军乐的起源便应以鼓号在军中出现的年代而确定。这样一来,军乐起源的年代便被大大提前了。同样也远远超越了古希腊的年代。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说法。似乎每个国家和民族具备大量的史料证据说明军乐起泊于他们的国家,最早出现在他们的民族之中。
   军乐起源之争还在继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战争就有军队,有军队,军乐也就随之产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2:54: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代军乐的创始人李映庚

李映庚(1845-1916),曾历任永平、正定、大名、天津、保定、邢州等七地知府。民国建立,映庚升任肃政史。职责是监察各部员司的违法乱纪行为。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冒天下之在不韪,欲复辟称帝。映庚以言官身份上书谏止,因不被采纳愤然辞官。他回到沭阳后,由于德高望重,被公推为沭阳县农会会长,制“整治沭河方案”,未及实施,即于1916年11月15日逝世。
   李映庚生前,除在政界是有一定影响外,在新的军乐方面亦颇有建树。李映庚的音乐功底是在少年时期打下的。清朝末期,苏北地区昆曲颇为流行。李映庚青年时就喜好昆乐,他和其弟李燕卿经常相聚一堂,弹唱切磋技艺。他们精通音律,步入仕途以后,从政之余,仍以吟唱昆曲为乐。他的昆曲唱得很好,在北方昆曲界颇有名气,著名京昆名伶陈德霖和王瑶卿早年都曾随他学过昆曲。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因“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屡受外国列强的武力胁迫,意欲扩充军备以自强,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于天津东南70里处的小站主持训练新军――武卫右军。李映庚当时任天津知府,因他通晓音律,袁便请他主持,从西欧买回一批钢管不器,仿德国陆军的建制,为新军创建了一支军乐队,并在天津成立“军乐传习所”,李映庚兼任所长,新授军乐。起初,他指导新军乐队用铜管乐演奏了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气势雄壮,震撼人心,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并奖给他一些银两。为鼓励乐队队员刻苦训练,他当即把全部银两分给队员,自己分文不留。此举遭到新军雇用的西洋乐队忌恨,遂集体离去,企图胁迫李映庚屈服。李映庚决心以自己培训的中国乐队代替西洋乐队,以反帝爱国军乐代替西洋军乐。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李映庚将部分昆曲曲牌化简,运用昆曲的“同场”唱法,按拍形成进行曲的节奏。历时三个月,创作出军歌10余阕,这是李映庚的一大创举。昆腔自形成至此,已成500余年,不外乎在歌楼舞榭,供人茶余饭后欢娱而已。而此时,李映庚将它的曲牌运用到军乐中去,以其民族特有旋律让士兵吟唱,借以激劢斗志,振奋军威,为反抗帝国列强的侵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映庚在正定知府任上,深恐旧稿因年久而散失,于是收拾历年旧稿加以整理,分为四卷。卷一为表,计有《中外字谱表》、《中外律吕表》、《中外律吕旋宫表》;卷二为配词乐谱,乐谱全部用我国传统的“工尺谱”记写,计有《神武颂》、《升旗颂》、《望阙吟》、《飨宾歌》、《飨士歌》、《军宴歌》、《军祷歌》等7首共20阕;卷三为军中散曲,也是配词乐谱,计有《男儿汉歌》、《宝刀歌》、《铁血歌》、《从军行》等10首共43阕;卷四有谱无词,为军中礼乐,计有《军中迎送之乐》、《军中行礼之乐》、《军中走队之乐》、《军中定席之乐》、《军与军相遇致敬之乐》等5首。卷二、卷三的曲谱下均注明用中乐伴奏或用西洋乐伴奏,卷四的“军中礼乐”则注明全部用西洋乐器演奏。过去所用的昆腔曲牌,在李映庚的手中,一跃而变为激励将士斗志奋而保家卫的精神武器。至清宣统元年(1909)春,上述四卷书题名《军乐稿》,石印出版。《军乐稿》成为我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第一部军乐专著,而李映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近现代军乐的创始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7:54:38 | 只看该作者

袁世凯创始中国现代军乐

前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袁世凯在天津的小站练兵,聘来许多德藉顾问,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高斯达的,向袁世凯建议把军队里所有的长号筒换成西洋喇叭,编制号谱,同时组织一个军乐队,招收聪慧青年数十人,加以训练。袁世凯同意了高斯达的建议,于是,中国的现代军乐有了一个简单的开端。
   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公元一九零三年),袁世凯奉了慈禧太后的命令,在天津开办了一个类似学校的军乐训练机关,这个军乐学校一共办了三期,每期训练八十人,另有一个旗人队,约五十人。他们毕业以后,就被分发到当时的陆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各镇服务。每逢新年,这六个单位的军乐队还要到天津集合,参加考试,连接举行了三次。
   袁世凯为军队的军队人数做了明确的规定。步兵营(五营)用军乐兵一百二十人,炮兵营(一营)用二十四人,骑兵营(一营)用十二人,工兵营(半营)用六人,合计一百六十人。
   关于军乐队员的“饷章”,袁世凯也做了规定,每名军乐兵每月支“工食银五两五钱”,骑兵营则每名每月支“食乾银十一两”,多于工兵营军乐兵工食银若干两。
   每支军乐队配备管乐器十四只,洋鼓四面,更鼓锣号各二具。
   对于军乐兵的训练,袁世凯开始就有“按号乐总教习洋员高斯达禀呈的乐规训练”,并告戒所有的军乐兵必须遵办母违。
   另外,军乐兵在出操,换班场合应注意的事项,袁世凯也做过若干规定。例如:“换班时,新班之官宜带领队伍击鼓吹号整队前进”“统帅到达某营,护军队应列队双手举枪,军乐队鼓号迎送…”,“骑兵军乐队练习,如是一字操步法时,号兵与二行的排头要有四步的距离。一开操,号兵即可散开…”。“行军时,领官带护勇持队旗及鼓号兵在队伍的最前列…”。“路过村庄集镇或练完操进入军营时,军乐队必须击鼓吹号,各兵托抢按步法前进。”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军乐的发展,的确有着袁世凯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军乐延续下来的民族“鼓吹”的历史。
   一九零零年九月六日,德国莱比锡发行的《图事杂志》,有一篇没有作者的文章,叫做《北京使馆之围》,它报导了义和团围攻使馆区的始末,文中并介绍和当时有关的几个德国人的生平及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及武器,配合这篇文章,有几位欧美人的照片,五幅北京城风景照片,二幅中国炮兵和他们的洋教练及一幅中国西式军乐队的照片。在照片下方有一幅题为“中国军乐队,由一欧人指导”。
   图中有一个站得笔挺的洋军人,是不是高斯达已无法考证,他的右手持指挥棒,围绕他而站的是十六保中国军乐兵,乐器为短号七支,伸缩号二支,不同音域的巴雷同号三支,士巴号一支,黑里空号一支,小鼓一个,大鼓兼钹一人,另外还有轻便乐谱架十一架,架子上都放有乐谱,军乐兵都穿着清末的军棉袄……。
   因为它是清末少数中国现代军乐队照片之一,它显示了当时所用的乐器,证实了欧洲教练的存在。并且告诉人们,这支军乐队已不只是吹作息信号的号手,而是可以视谱,听从指挥吹奏分部(大小不同的乐器)的西式乐曲的新型军乐队。
   袁世凯的军乐除了在慈禧太后巡幸奉天时为其演奏外,还常常被调入紫禁城演奏,普在清廷担任过御前女官的裕容岭在《清宫琐记》中谈到:“有一天,李莲英对我母亲说‘五姑娘会舞蹈,让她跳给老佛爷看看’。我母亲便问我:‘你对中国的古代舞蹈研究得怎么样了?’我说:‘我倒是练了好个了,一个荷花仙子舞,一个扇子舞,一个如意舞,还有几个都练熟了。外国的跳舞服装,我倒是从法国带了几件,可是没有音乐’。李莲英说,“外国音乐不成问题,袁世凯有西洋乐队,可以把他们从天津传来”。李莲英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便传旨把袁世凯的军乐队叫到北京来。
   “五月初的那天,我在乐寿堂的院子里表演跳舞,地上铺了一张大红地毯,一连是袁世凯的西乐,一边是太监们组成的中乐。”
   后来,袁士凯称帝,更是让军乐在中南海不停地奏响,末代皇帝傅仪在《我的前半生》一文中写道:紫金城中的早晨,有时可以遇到一种奇异的现象,处于深宫但能听到远处的市声,有很清晰的小贩叫卖声,有木轮车的隆隆声,有时还听到大兵的唱歌声,太监们把这理象叫做“响城”……响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几次听到中南海的军乐演奏。
   “…总管太监张谦和有一次告诉我 “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还奏乐,简直是‘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军乐把我引进到耻辱难忍的幻想中,袁世凯面前摆着比太后不要多的菜肴,有成群的人伺候他,给他奏乐,煽着扇子。”
   傅义的回忆录使我们看到了袁世凯军乐的一个侧面,。后来,傅义也不得不承认:自从英国兵营的军乐队进宫演奏之后,他就列觉得中国的丝竹弦不堪入耳!……。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7:56:04 | 只看该作者

成立千人乐团

在建国一周年的庆典上,由于各军区军乐队的发展,使参加国庆盛礼的军乐队达到了500人。十月的北京,朝阳彪焕、和风怡人。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显得精神格外的焕发,他边看着举行庆祝活动的人群,边向人们频频招手致意。他指着眼前沸腾人群中的军乐团,侧身对身边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说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应该成立一个千人军乐团”。
   当时北京市市长、代理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便开始亲自筹建我们自己的军乐团。
   1952年7月10日,在北京市东郊马驹桥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诞生了。这个“共和国的独生子”开始步入了这个世界。它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干,又集中了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大军区的演奏精英,人数达1500人,是军乐团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在军乐团创立的初期,得到了老一辈开国英雄们的经常性的关怀。周恩来总理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亲自看望了军乐团的全体同志,周总理对每次宴会选用的曲子都要进行亲自挑选过目。周恩来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他在选曲、演奏顺序,音量控制上强弱起止时间等纯专来性的问题上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每次演出前,均给予非常明确的指示,并经常鼓励军乐战士们刻苦学习,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演奏水平。
   在老一辈革命家和国家及军委的领导的关怀下,军乐团的演奏技艺日益提高,逐渐发展完善成一个十分健全军乐团体,并开始在各类礼宾、庆典、大会、运动会上崭露头角。随着演奏技艺的专业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身影开始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上出现,并多次获得各类音乐比赛奖牌,从军乐团的团志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记载,对他们的进步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1958年,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访华演出芭蕾剧《白毛女》、《彼得与狼》、《仙女们》、《泪泉》等剧目伴奏,并随同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巡回演出。
1964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椰林怒火》的演出。
1976年,为庆祝粉碎“四人邦”反革命集团在京举行大型音乐会。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军乐团立即赶赴地震灾区,为日夜奋战的那里的解放军部队官兵和当地的老百姓进行慰问演出。
1979年,在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期间,随中央慰问团赴云南前线慰问演出。
1979年,参加国务院文化部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就礼演出,并获演出奖。
1986年,参加北京音乐厅落成开幕演出《中外名曲音乐会》。
1987年12月,应泰国邀请参加泰国国王的六十寿辰的庆典演出活动,作军乐行进演奏表演。
1987年,参加交响乐之春大型音乐会演出。
1987年,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国乐专场。
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追求》音乐会。
1988年3月,赴日本参加世界军乐行进演奏大全。在东京、大坂进行了行进吹奏表演。
1989年,在江苏省灌县举行大型露天音乐会,观众达五万多人。
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洲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做了人数为600人的军乐行进吹奏表演。
   近年来还经常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歌曲、乐曲数百首。为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专集《团结友谊进行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太阳姑娘们》,《假日的傍晚》,《边防巡逻一路歌》等。为中国唱片社、音像公司录制磁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进行曲》,《歌唱祖国》,《外国名曲》,《世界著名进行曲》及本团声乐演员韩芝萍、王莉华独唱专集等。
看了这些演出记载,已经不再需要我们在这儿去一一描述乐团的乐手们是怎样刻苦训练,长大成材的了。以上这些记录已足可证明这支令人骄傲的军乐团已经走出中国步入世界军乐一流乐队的行列。
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国家唯一的大型专来管乐艺术团体,同时又是一支司礼部队。现有各类专来人员4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61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52人。全团有3个军乐演出队,1个教学队,并设有艺术创作室、声乐分队、舞台美术队各一个。
   完成各种内事、外事礼仪工作共4200多次,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贵宾,参加各类演出1000多场,为国家专业文艺团体培养管乐人才1000多人,在全国和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作品200多部,获奖人员100多人次。
看了这些数字,什么也不用说,便可使我们联想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国乐团体。时过境迁,这已经不是那支从泥土堆里捡出来的晋察冀边区军乐队,这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每年靠投入区额资金培养的世界级国乐团。中国军乐史的心酸年代早已过去。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早年对这个军乐团的瞑眸企盼,在今天正一一兑现。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7:59:16 | 只看该作者

英国军乐简史

只要人类有战斗,就有某种战斗的音乐。因为勇敢的乐曲鼓舞人们,使人们斗志昂扬,无所畏惧。进行曲的巨大作用不只是协调步伐,还可以振奋军心,忘却疲劳,提高行进效率。因而,历史上英国所有的大将领都为他们的军队制定军乐。例如,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就有许多军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凡是有行军和战斗的场合都有鼓号齐鸣的征战之歌。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士兵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莎士比亚都让他们用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的乐器。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人听惯了这些乐器。军乐里有鼓、小号还有短号(在莎士比亚时代,短号是木管乐,不是我们现在的铜管)、双簧管(不如现在的双簧管音色圆润),还有一种管乐器,象我们现在的长号。
   查理二世时的军乐很象伊里莎白女王时的。查理二世也酷爱音乐,他在他的军队中配备了一些优秀的乐师,并为这些乐师配备了精良的乐器。国王外出时要带上一小队骑兵,包括一个上尉、两个中尉、三个中士、三个下士和八个士兵,还要配上两个鼓手,两个吹双簧管的。王后和约克公爵也有相似的卫队。
   十八世纪,英国军队开始模仿土耳其军乐。也许是因为土耳期非常喜欢打击乐器,如鼓、小手鼓、锣钹和三角铃。这些乐器的优点是节奏感很强,可以协调行军步伐。英国士兵就在这一大堆敲敲打打的乐器上加几根笛子和双簧管发出的乐曲声中行军,甚至还加上一个特别的土耳其铃,士兵们称之为“响吓当的家伙”。
   那里乐队里有黑人是件稀奇事,有时让黑人按节奏跳舞,蹦跳和甩手。我们现在看到的军乐队,打鼓甩膀子的样子很显然是土耳其军乐队的传统。打鼓打左边时,用右臂从鼓上转过去,打右边时,用左臂从鼓上转过去。鼓手恐怕还不知道自己是在模仿土耳其人呢。
直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御林军第二骑兵团和苏格兰卫队的乐队中还有黑人。
   英国人总错误地认为本国没有音乐家,需要音乐家时,总是派人到外国去请来。
   上一世纪末,英国军乐队的指挥几乎都是从德国请来的。乐队队员也常常是从外国请来的。如果你去问一个当过兵的老人,他当初所在的军队里的军乐队里有德国指挥,好象没有德国指挥就很丢脸似的。偶尔指挥不是德国人,那就是意大利人。
   现在,英国有世界第一流的军乐队指挥和队员,大部分是军乐学校培养的,学校在伦敦附近,现在已闻名世界。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00:08 | 只看该作者

非洲军乐

非洲的军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东苏丹的库施文明时期这一铁器时代的文明延续了近千年。影响波及了整个非洲大陆。那时的非洲备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军乐体系。但随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首先是宗教介入,伊期兰教开始在北京非和东非沿岸的一些地区广为流传。在阿拉伯人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扩张过程中,阿拍伯军队中的军乐也对非洲军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洲军乐被彻底地异化,渗入了大量阿拉伯式的音乐因素。到了十五世纪前后,灾难深重的非洲送走了阿拉伯人以后,又迎来了神气活现的欧洲人。在欧洲粗暴的殖民统治的年代里,非洲的军乐又经功了一次伤筋动骨的大变迁,西方的军乐和乐器通过教会和军队流传进来,并植根于这片荒芜土地上。
   到了十九世纪,南非变化已为人关注。在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军乐学校和管乐团体,但遗憾的是,培养的对象仅仅限于白人血统的移民。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百出现了第一支由欧洲人训练也来的黑人军乐队,演奏欧洲著名的进行曲。从此,西洋军乐在非洲这片温床上找到了它的繁殖的胚基。
   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非洲满目苍夷的军乐发展史,就是一部被异国、异民族异化了的军乐发展史。但这种异化了的力量则是来源于军乐本身,绝不是那一方君主或那一朝军队所能随意办到的。
   俗话说:“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在地求上不管那一地区那一种族长年栖息的地方,它的音乐无不带着浓郁的也是独有的民族色彩,绝不雷同于其它地区和民族。但随着外民族的侵略,有时甚至是非常友好的交流,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本民族和本地区的音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交流的程度越是密切,音乐的风格就更趋一致性。军乐这种生命力极强的乐种最具有代表性。战争则对军乐的同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军乐也正是在战争的沃土中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的。当我们走到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如果稍稍留意的话,不难发现,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各国各民族之间军乐的差异最小,最不含区域性。军乐已经逐渐游离于各民族在它身上留下的遗传基因,从而发展成一种自成一体的音乐系统。它已经不属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它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晶。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02:21 | 只看该作者

古希腊军乐

在我们人类社会创世纪的前夜,世界上有这么一片人杰地灵的沃土,那里的山川象音乐诗歌般的美丽,那里生活的人们都有天然雕塑般的轮廓,那里美女如云,天才豪杰辈出,上帝过于挥霍地把它的祝福和智慧降到这块土地上,以致于似乎为类的一切艺术形态都是最早在这里被孕育出雏形后才得以繁衍,得以生存。这个地方是“爱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神宙斯的故乡,古希腊。这个天生注定的艺术家的滋生地有着无比灿烂辉煌的文明发展史。它的地理范围除巴尔干半岛南部的本土外,还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地中海沿岸以及黑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人类已知的艺术形态如绘画、雕塑、文学、诗歌、史学、哲学等都是在这里成功地诞生蓬勃生长,音乐文化更是首当其冲。
   公元前12-前8世纪的“荷马时期”则是文艺艺术的繁荣昌盛阶段。划时代的巨著“荷马史诗”经过几十世纪的洗礼依然光彩不减成为传世的不朽的精典。同时,军乐艺术也没有例外。也在这片土地上完成了它的基本形态,从而确立了它出生的地位。
   这群在奥林匹斯山上众神庇护下出生的孩子们,军乐无疑是他们当中最健康、最活泼可爱的一个。它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并在各类角逐中迅速占领了一切抛头露面的机会,并以它完美的形象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承认。“荷马时期”广泛流传过大量的管乐吹奏曲。各种军队经常出没在婚礼、殡葬及一切重要庆典和礼仪场合之中。
   自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腊奥林匹斯山脚下定期举行每4年一次体育竞拔运动会。军乐同样当仁不让,堂堂正正地开进了主会场,高奏军乐为运动会渲杂气氛。由于国乐出色的艺术形式,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用到今天,成为各类体育盛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
据记载自公元前590年起在德尔斐经常举行音乐比赛,起初主要是用器乐伴奏的歌唱比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管乐比赛。军乐则摆脱了这种和歌唱的从属关系,上升到主要地位。这是迄今为止史料可查的最早的管乐比赛。
   到了公元前586年,小亚细阿夫洛斯当派的首脑阿尔戈斯、萨长达斯突发奇想,在德儿斐用了一支由90人组成的军乐队。用一种被称为阿夫洛斯管的乐器演奏了阿波罗太阳神与龙蛇博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皮托夫曲》。在这个神的故乡取得空前的成功。开创了由管乐演奏有标题的音乐的先例。
   公元前4世纪至纪元初,随着交通和航海业的发达,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希腊文化也开始向东西方各地传播开来,并以无懈可击的完美艺术形式迅速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形成了著名的全球性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于是各种音乐厅、乐队也应运而生。乐器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当然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军乐队无论队列、装饰、乐器以及乐曲都和“荷马时期”的军乐相去甚远。但这都是有了一个质的前题后人才得以继承发扬。况且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上去也依然没摆脱“荷马”残留在它身上的影子。军乐,这个奥林匹斯山众神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它已经完全摆脱了它原始出生时的模样。它源于古希腊,但现在已不仅仅只属于希腊人,他已受到各种文化的胁迫和引诱,已经久久地引起希腊的人和不安,甚至天刘宙斯也在蹲在奥林匹斯山上用那只阴恻恻的眼睛冷静地注视着我们,倒要看看这些无拘无束的现代人要把他们的后代改造成什么样子?然而,军乐毕竟是成熟的,是强悍的,在音乐的王国里它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和同化者。有时甚至并不在乎吹奏它的人是否强大。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例证。
   早在希腊文化繁荣的时期,另一个国家却在悄悄地迅速兴起。这就是早在公元前510年便建立起共和国的古罗马。它在世界经济振兴的浪潮大踏步地前进。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必然导致军事实力的加强,于是强健的古罗马已开始实行它必然导致军事实力的加强,于是强健的古罗马已开始实行它的军事扩张。并于公元前146年没有费多少劲便征服了希腊。然而军事上的胜利也并不能掩盖它文化上的贫乏。它虽然片服了这个民族,但希腊的军乐却征服古罗马的军队。以致于古罗马统治阶级豢养的庞大的军乐队随队出征时,如果你闭上眼睛,则仿佛开来了一支古希腊的军队。在它的军乐中已明显地具有希腊风格了。至此,奥林匹斯山上守望多进的笛斯也可以闭上他那双悃顿的眼睛了,他的民族虽败尤荣。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04:02 | 只看该作者

俄国军乐和苏联军乐

   在俄国各个历史时期,军乐在公爵卫队,义勇军曾队和射击军中非常盛行。俄国军乐队以其旋律独特,并使用角号、小号、芦笛、扎列卡管、鼓、钟等乐器而独具一格。十七世纪初,开始使用双簧管和弯管号角等乐器。据年鉴记载,在鲁塔河之战(1111),诺夫歌罗德封建主和弗拉基米尔封建主交战(1216)和罗斯公国亲兵对伏尔加河保加利亚人的远征(1220)中曾使用过军乐队。俄国于1711年把军乐队作为建制分队列入俄军团队。俄国早期的军事条令如:《步兵战斗队形的演练和机动》(1647)和军事条令(1716)及其它条令中规定了军乐的信号勤务中的作用。18世纪初,俄国军乐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种类;颂歌、万岁曲、还出现了进行曲和礼号。18世纪下半叶,猎人号角乐队盛行于俄国。俄国杰出的统帅彼德一世,I.A.鲁缅采夫,A.B.苏活洛夫,M.N.库图佐夫都关心军乐的发展。彼德一世少年时就曾是“少年军”军乐队中的一名鼓手。当时,俄国为了奖励军功人员,常常在赏赐行礼过程中用军乐队中的小鼓敲击一种特殊的鼓点。例如,每个战斗中功绩卓著的禁卫团都有自己的“禁卫军进行鼓曲”。对一些陆军步兵团曾奖有“掷弹兵进行鼓曲”。军乐成了军人勇敢精神和光荣的象征,形成了各个团队创作本团进行曲的传统。在授予该部队一把银号。1737年,伊兹迈夫团的一个营中由于在夺取奥恰科夫时表现突出,第一次获得这种奖赏。参加军乐创作的俄国著名作家有博尔特尼杨斯基、韦尔斯托夫斯基、阿利亚比耶夫、鲁宾什泰因、柴柯夫斯基、纳普拉夫尼克等等。俄国古典音乐奠基人格林卡对军乐作出了高度评价,他的创作对俄国军乐队的演出节目具有深刻影响。1873-1884年期间,领导海军军乐队的里姆斯基――科尔萨夫对军乐的发展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19世纪创作的俄国优秀进行曲,如“巴黎进行曲”,“斯克别列夫进行曲”,“斯拉夫人女人告别曲”,以及被称为老纵队进行曲等作品,至今仍然何留着艺术活力。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苏联军乐的发展和整个音乐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军人及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美育教育,加强他们对苏维埃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情感的工具。在苏联,军乐队从苏联陆海军创造的最初日子起就直接参加部队的战斗训练,直接参加部队和分队全体官兵的教育,军人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在国内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军乐队的活动首先服从于苏联军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任务,在和平时期,军乐队的业务活动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多种多样的,参加军事仪式及各种隆重活动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多种多样的,参加军事仪式及各种隆重活动(阅兵式、队列检阅、仪仗队、礼号、舰艇上隆重升降旗等)。军乐队帮助提高部队在行军和演习中的士气,辅导军队的文艺活动、并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伴奏。享有盛名的老一辈苏联军乐队指挥有:阿加普金、亚力山德罗夫、阿里亚夫金、布拉热维奇、尼古拉耶夫等。
   苏联的军乐队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组成。分为四个乐器组:木管乐组(长笛、双簧管、黑管、巴松管);特殊铜管乐组(圆号、小号、长号);基本铜管乐组(短号、中音铜号、次中音号、上低音号和低音号);打击乐组(鼓、定音鼓等)。苏联武装力量内还有三种军乐队。一种是小型军乐队(20名演奏员),一种是中型军乐队(30-36名)和大型军乐队(42-56名以上)。他们均为混合型乐队,还有近百名或百名以上演奏员的乐队(苏联国防部独立示范乐队、苏联海军独立样板乐队)。普遍成立了有参加卫戍部队乐队的乐师组成的卫戍区联合乐队。
   苏联国防部独立示范乐队是苏联武装力量编制内的主要音乐团体。成立于1935年,作为苏联国防委员部(1953年为国防部)独立模范示范乐队。1971年12月改为独立示范乐队。乐队有一百多名演奏员。示范乐队的主要任务是:为苏联武装力量条令规定的军事仪式奏乐,为社会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作音乐伴奏,对苏军全体官兵进行音乐美育教育,帮助其他军乐队提高专业素质。自1936年起,示范乐队始终作为莫斯科卫戍部队联合乐队的骨干参加红场阅兵式,在伟大卫国战争年代,乐队经常到部队参加授近卫军旗和战斗奖赏的仪式。为前线军人举办音乐会。在莫斯科音乐厅、部队医院以及通过全苏无线电广播进行演出。在战后年代,示范乐队在剧院,音乐厅,城市广场,首都公园,全苏无线电台和电视台以及在工厂车间进行演出。示范乐队每年到军区(军队集群)、防空区和舰队进行巡回演出。它在国外的演出同样获得巨大成功。1972年乐队在加了巴黎国际军乐会演,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水平。
   示范乐队的音乐演奏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有:大型交响乐曲、器乐协奏曲、各种风格的短曲,俄国、苏联和外加作曲家创作的进行曲和歌曲。军事爱国主义作品是苏联军乐的精华,在示范乐队的节目中占有特殊位置。俄罗斯联盟功勋艺术工作者、教授、少将C.A.切尔涅茨基是示范乐队的组织者和第一任艺术指导。许多杰出的苏联演奏家和乐队指挥参加过示范乐队的音乐会。苏联国防部军乐队勤务主任――苏军军乐总指挥对示范乐队实施艺术指导。
   苏联重视军乐艺术的发展。1928年在国立音乐学院的军乐队队长训练班,1930年改为军乐队队长系。1935年改为军事系。1944年以该系为基础成立了红军高级军乐队队长学校,1947年改为高级军乐指军学校,1950年改为军乐指挥学院,1960年改为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军乐指挥系。该系毕业生在苏军各乐队和乐团中卓有成效地工作着。军乐队指挥系招收定期或超期服役军人,以及受过中等音乐教育的地方青年,学制为5年。学员毕业后定“军乐指挥”专业职称,授“中尉”衔。分配到苏联武装力量乐队或乐团的毕比生,均能胜任工作。该系还为东欧的其他国家吉养军乐指挥。学习内容根据数学计划和大纲规定有中等军事学校教学范围内的军事科目和社会科学科目,以及乐队指挥、乐器学,乐理学、音乐史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学员经常参加年级乐队和各种乐器演奏,系乐队的实习演出和指挥,到部队实习,提高自己的技能。该系十分注重学习军事典礼音乐和根据苏联武装力量条令规定的举行国人仪式时的队列乐队指挥方法。在全国性节日时,该系乐队参加莫斯科阅兵式和劳动人民游行,举行大型音乐会演出活动。在组织该系教学、科研和教学法工作方面苏联著名音乐家、教授、亚历山德罗夫、布拉热维奇、切尔涅维奇等做出了重大贡献。该系的教员们撰写了许多有关军乐史和军乐问题、指挥、乐器学和演奏理论方面的著作。许多教员作曲家为军乐队和独奏乐器创作的主要作品在苏联国防部、总部和苏联作曲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比赛会上荣获奖金。
   苏联军乐进行曲的奠基者之一切尔涅茨基创作了70多首这一题材的作品,是苏联军乐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参加苏联军乐创作的还有苏联著名音乐大师:格利埃尔、米亚斯科夫斯基、恰尔图良、舍巴林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06:1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军乐

美国军乐队是从独立战争前的英国陆军连队的管乐队发展而来的。早期的美国军乐队通常肃属于地方部队组织,他们既为部队操练和游行演奏,也单独举行音乐会。早期最有影响的军乐队是由军人组成的麻省军队乐(于1783年组成)与美国海军军乐队(1798年组成),其编制仅有二支双簧管,二支单簧管、二支圆号、一支大管和一支军鼓,与当时的室内管弦乐队相比,仅仅少了弓弦乐器。约在1815年,德国在铜管乐器的制作方面(包括短号、小号和圆号)有所改进,发明了活塞,使铜管乐器的音量有所增强,并便于携带,适合这类乐器户外活动的要求。因此,美国各管乐队纷纷加用了各种铜管乐器。及至1834年,有人开始组成仅有铜管乐器的管乐队。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为了使乐队的声音取得平衡,音色更为丰富,又纷纷组织了铜管和木管的管乐队。
   军乐队的演奏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盛行了,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北战争时期,军乐队的音乐还依然空插着独唱节目。它们经常以序曲开始,以快速的2/4拍加洛普舞曲作结束。其他节目多半是急速的和一般速度的进行曲、流行的圆舞曲和波尔卡舞曲,轻巧的小号或短号曲亦深得观众欢迎。




美国黑人军乐



一、 独立战争时期的黑人军乐
   在独立战争期间,每支黑人部队中,都有自己的鼓手和笛手,根据弗吉尼亚州一位将军的手令,每个团可以有一名“少校衔笛手”和一位“少校衔鼓手”。其任务是“每天从十一点到一点培训青年笛手和鼓手,并监督他们坚守职责”。1972年,国会才通过第一批军乐队组织法(其中一部分由横笛与鼓组成)。独立战争期间军中乐师的任务是在正式场合演奏和提供作息时间令。当然,他们也极有可能单独为了娱乐而演奏。为了娱乐,他们除了吹笛击鼓外,还要加上小提琴。如果听众有黑人士兵,小提琴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军乐队在营房里为战友,在列队行进时为市民演奏激昂的进行曲。
二、 1812年战争时期的黑人军乐。
   有关1812年战急时期在陆军服役的黑人音乐家的资料寥寥无几。新奥尔良的一家报纸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第七步兵团有一位“演奏技巧无可比拟的鼓手”,名叫乔丹。B.诺勃尔。另一份资料称赞一位名叫乔丹.利特尔的鼓手,他在新奥尔良战役中,率领一支美军突击队,立下赫战功。据说,参加新奥尔良战役的该市的克里奥耳人有自己的战歌《榴弹兵向前进》。他们奏着这首乐曲以及《马赛曲》投入战斗,这就是现存的全部资料。
   1812年战争结束后,在新奥尔良,费城,纽约,新英格兰地区的各个地方以及其他地区,出现了许多黑人管乐队。费城以华盛顿的名字命名的第三警备连组成一个以费朗克、约逊为首的黑人军乐队,它的名气很快传到国外,约翰逊也是黑人,当时被认为是“美国最优秀的小号和圆号吹奏家”。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创作国乐的黑人音乐家在1812年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约翰逊的乐队受聘为费城的两个白人团体“州立国防军士兵协会”和“费城红十字会”演奏。1838年,约翰逊率领自己的军队到英国巡回演出,在白金汉宫的一次为维多利亚女王举行的专场音乐会上,他得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银号。
   约翰逊的军乐队水平很高,得到了全国一致赞赏,有一年约七月四日(国庆节),该军乐队在纽约的奥尔巴尼城演奏,一位英国旅行者听后写道:在我记忆中,似乎只有伦敦圣詹姆士宫的王室乐队和巴黎国民警卫军乐队的水平能超过这支管乐队。
三、 南北战争时期的黑人军乐
   联邦军黑人兵团的白人指挥官做出首批决议之一,便是购买乐器,招募乐师,以成立军乐队。例如,在马萨诸塞州,刚开始为五十四团招募兵员,便给罗伯特.戈尔德.肖上校拨出一笔五百美元的专款,用来购买乐器和军乐队礼服。并从纽约第五十八团调来一位音乐家,为军队培养乐师。开头的几个月基本上用来上课,每天晚上还要进行队列行进操练,堪萨斯有色人种第一志愿兵团的新兵每天要上五个小时以上的课,课上完后便穿着制服进行队列操练。,在马萨诸塞第五十五团。州政府还没发下枪支和军服,新兵就上了第一节音乐课,上课的时候,白人军队和由青年黑人组成的鼓乐队在旁演奏,直至黑人志愿兵学会演奏军乐队所用的乐器为止。
   黑人军乐队中最著名演奏家,大多都在乐队中担任乐长和第一单簧管手的职务,比如从纽约来的约翰.穆尔,就可以说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总是充满乐感。他当时指挥着马萨诸塞第五十五团军乐队,尽管他的专长是吹降E调单簧管,乐队里的乐器他都差不多样样精通。此外,长笛也很拿手,这支军乐队在南方声誉大振,被认为是最优秀的。
四、 西美战争时期的黑人军乐
   1898年,西班牙与美国交战,不少黑人象以前历次战争一样,志愿入伍。第十骑兵团的团长格瑞厄森上校入伍前是音乐教授,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该团建立了一支第一流的军乐队共二十六人,指挥是华盛顿.达罗。首度小号是约翰.堪贝尔和乔治.泰罗尔。达罗去世后,泰罗尔继续指挥。乐队中还有两位著名音乐家,一位是乐长魏德.哈蒙德,一位是小号吹奏家乔治.斯旺。据说,在西美战争期间,该团一批黑人士兵在军乐声中浴血奋战,战领了波多黎各的圣胡安山头后,放声歌唱《古城里今晚天气闷热》。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黑人军乐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介入冲突。这个时期,大部分黑人部队都有自己的军乐队。乐长也由黑人担任。欧战结束后,某些军乐队因在战争期间用雄壮的音乐在前线和野战医院里大大提高了部队士气而荣获勋章。
美国黑人军乐队第一任队长奥顿.奥格斯特斯.亚当斯1917年受政府派遣赴维吉斯群岛筹建军乐队。亚当斯在维吉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学过音乐,后又当过宾夕法尼亚大学作曲系的函授生,战后,1924年来到纽约,指挥著名的哥尔德罗军乐队,在中央公园林荫路上演奏了自己的一首作品。亚当斯的代表作有《弗黥群岛进行曲》及《美国海军进行曲》。
   当时,在国外最负盛名的要算詹姆斯.尤罗普指挥的第三百六十九步兵团军乐队,该乐队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注定要名列前茅。尤罗普原先在纽约第十五兵团服役,团长威廉赫瓦德上校委托他组建军乐队。水平要和“谱号俱乐部”及“音速俱乐部”一样。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不过深知要在纽约地区找到这么多高水平的音乐家是不可能的。后来,他对此做也解释:纽约的黑人音乐家薪俸甚高,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工作从军服役。赫瓦德上校决意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黑人军乐队,并不在乎薪俸给多少的问题。他似乎和美国钢铁公司经理之一,亿万富翁丹尼尔.格雷.里德拉上了关系。不久,里德宣布出资一万美元,在全国范围内为詹姆斯.尤罗普招募高水平的黑人音乐家。几个月时间内便有许多音乐家从全国各地前来应征,不少人来自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学院,有的人甚至来自遥远的波多黎各。
   第三百六十九兵团的一位军官亚瑟.里斯特在其著作《从哈莱姆到莱茵河》中介绍了尤罗普军乐队所起的作用,当新组成的军乐队第一次偕同全团行进在纽约五号大街上时,人们听见了军乐队奏出的欢快旋律和市民的嘻笑声,大家涌到了纽约这条秀丽的林荫道两侧,欣赏着军乐队奏出的乐曲《前进,基督的士兵》。
   在营房里,军乐队每天下午都要为步兵操练奏乐,还要经常举办音乐会。调防到南卡罗莱纳州斯帕坦堡后,尤罗普的军乐队每天在值勤结束奏完国歌后,都要举行一次短短的音乐会。市民们和战士们便夹杂在一起观看,军乐队有时为营房里组织的舞蹈晚会伴奏。横渡大西洋途中,曲目加进了宗教传统颂歌,例如:《前进,基督的士兵》《愿我主离你更近》、《历代的岩石》、《神圣.神圣.神圣》及《来吧,不幸的女人》。这些颂歌显然是黑人教会的传统曲目。军乐队全神贯注地演奏,黑人士兵专心致志地咏唱。
   尤罗普的军乐队一到法国就交上了红运。不少黑人军乐队要花一部分时间到本单位战地医院、疗养院和营房进行慰问演出。尤罗普的军乐队例外执行了一次特别任务,于1918年2月12日3月2日至埃克斯累班为当地“休整”的法国战士演出。行军途中,乐队在路途的城镇村庄的公园中演出,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前来欣赏这个公开音乐会。演出过程中,听众鸦雀无声。一首曲子刚奏完,台下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震耳欲聋的叫好声,以及一阵阵“猫叫声”。美国音乐家感到困惑不解,一位法国军官立即解释道:“法国人表示称赞的最好方法便是学猫叫”。到了埃克斯累班,军乐队每天上午排练,下午演出,每星期二、四下午去公园演出,晚上则在娱乐厅举行音乐会。
   市民们和军人们一样喜欢军乐队演出的节目。他们还常常交给尤罗普一首本地人作的曲子,请他让乐队排练,第二天在会上演出。这些乐曲,有的是一首亡女生前写的歌曲,有的是在前方打仗的长子创作的圆舞曲。尤罗普每次都彬彬有礼和满怀深情地答应听众的要求,从不拒绝。
   一次,里特尔上尉发现尤罗普神色显得过于疲倦,立即询问原因,得到的回答是:头天夜里,尤罗普熬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作品配器,几乎通宵未眠。尤罗普曾半开玩笑地说过:在那六个星期内,他为二十首曲子配了器,写下了三百多万个音符。听众反映说,美国黑人军乐队的改编曲“和谐悦耳,妙不可言,感人至深”。里特尔上尉知道,改编曲用不着太复杂,不必为每两位乐师写一个声部,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全队共有乐师五、六十名,无法要求尤罗普把节目单中的曲子改编成二十五个声部。尤罗普的改编曲一般包括十至十二个声部,就象现代交响乐一样,这对于习惯传统四声部(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改编曲的听众来说已经太丰富太复杂了。
   1918年8月,赫瓦德上校派尤罗普军乐队赴巴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军乐队在爱丽舍剧院演出。后来,尤罗普对一位记者介绍了音乐会的情况:
   我们刚奏完两首乐曲,听众便欣喜若狂,我们征服了巴黎。勃利斯将军听了我们的演出后,坚持要我们留在巴黎。于是,我们在巴黎呆了八个星期。每场音乐会都全场轰动。在士伊勒利宫花园,我们达到了荣誉顶峰,当时,在花园演出的除了我们外,还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乐队英国近卫军榴弹兵军乐队,法兰西共和国近卫军军乐队和意大利王室军乐队,当然我们的乐队使他们相形见拙,人群离开他们来听我们的演奏。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多听众,我们面前至少簇拥着五万人。如果我们原意的话,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那里继续演奏,受到同样热烈的欢迎。
   詹姆斯,尤罗普的军乐队演奏的音乐后来被人们称为爵士乐,但是尤罗普指出,这并不是真正的爵士乐,因为乐师们完全照谱演奏,音高、音长、音色,谱上怎么写就怎么奏。虽然如此,尤罗普承认,他也作了一些革新。
   “铜管乐器加了弱音器,吹奏时气流急促有力,舌头要经常打转,吹木管乐器时,力度要足,但嘴唇开启程度要尽量狭小,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我们都熟悉的特殊音色。在我们听来,没有什么不悦耳的地方,用这种吹奏方式,正常情况下得不到强调的音个个都得到强音,这地我们来说十分自然,事实上是黑种人音乐的特片之一。我们每天都组织排练,以防乐师们加过多的新花样。他们只在一有机会,就会在自己吹奏的部分尽情变奏,造成一些新颖的特殊音色。”
   这种音响效果给法兰西近卫军军乐队的乐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从尤罗普这里抄谱子,试着模仿照奏。法国音乐家的尝试都没有奏效。他们就要求检查黑人乐师所使用在乐器,看看是否和自己用的不一样。就这样,巴黎人发现了黑人音乐家特殊效果,这种音乐色特殊的音乐后来就被称为爵士乐。美国人为尤罗普的军乐队感到十分自豪。《纽约时报》一位评论员谈到詹姆斯.尤罗普组织的军乐队时说:美国人坚信,某些法国人也承认,它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国乐队。
   这种音响效果给法兰西近卫军军乐队的乐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尤罗普这里抄谱子,试着模仿照奏。法国音乐家的尝试都没有奏效。他们就要求检查黑人乐师所使用的乐器,看看是否和自己用的不一样。就这样,巴黎人发现了黑人音乐家特殊效果,这种音色特殊的音乐后来就被称为爵士乐。美国人为尤罗普的军乐队感到十分自豪。《纽约时报》一位评论员谈到詹姆斯.尤罗普组织的军乐队时说:美国人坚信,某些法国人也承认,它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军乐队。
   黑人军乐队在法国广泛传播爵士乐,回到美国后,受到凯旋式的欢迎。返美后不久,尤罗普就率领地那个由六十五人组成的“战时诞生的最佳军乐队”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誉满而归后,又在纽约曼哈顿歌剧院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一位评论家看了1919年3月16日的演出后,写了下列评语:
   “美妙的音乐如不绝的滔声在耳边萦绕,切分音符和爵士乐热情奔放,妙不可言,短号独奏有一股奇特的迷人力量,这次音乐会还给听众许多别的享受,这样的水平诚属罕见,别的军乐队很难做到”。
   军乐队的曲目包括各种体裁,从歌剧的改编到序曲,从咏叹调到布鲁斯应有尽有。凡是歌剧片断,节目单上就标明“精选”曲,《圣路易斯的布鲁斯》是军乐队的保留节目之一。开始每位乐师轮流独奏(即以布鲁斯旋律为基础进行变奏),最后是一段华彩结尾,全体合奏。把当时的观众说,一曲刚完,听众就站起来鼓掌叫好。节目单中也包括一些改编成切分音乐的古典作品。例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后面加上一句“仅向原作者格里格先生致谦。”1919年5月10日,詹姆斯.尤罗普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演出后悴然去世,全世界为之深切哀悼。《纽约时报》专门民表社论,表达全体美国人民的悼念,社论中说,我们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拉格泰姆乐长之一,也许是伟大的乐长的夭折”而感到深切的悲痛。他使美国在国外的信誉倍增。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36:59 | 只看该作者

土耳其军乐与欧洲中世纪军乐

  现代多洲的吹奏音乐是从土耳其发源的。1326年到1359年,土耳其进行了扩张领土的战争。它的军队从中亚细亚本土向西,向南进军。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国家,他们吸心了这些国家的文化。在音乐中也逐步地使用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乐器。因而有些乐器的发源地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可以考察到,在这种进军中有了最初的军乐队。
   当然,那时土耳其皇帝的这种军乐队还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近代军乐。这种军乐队是由小横笛、高音直筲(一种有哨子的筲)和各色各样的喇叭、系在腰上的大鼓、镲、三角铁、锣、铃架(挂着许多小铃的架子)所组成。这些乐队是随军行进的,以他们的演奏提高士气,他们奏齐奏及八度合奏,并且用嘈杂的喧闹声响和强烈的节奏来吓唬敌人。
   邻国各国王对此很感兴趣,请土耳其王为他们也建立了这种军乐队。第一个欧洲国家建立这种军乐队的有波兰,然后是奥地利、俄罗斯,他们都是1730年以前成立的。1740年德国(当时称普鲁士)在炮兵里成立了土耳其式的乐队。然后在步兵中也成立了演奏土耳其音乐的军乐队。
   土耳其军乐队的乐器是由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的。这种乐队的编组法一直保留到现在,只是加了些新的乐器。当然,那时的编制是很简单的。例如当时普鲁士兵团中的乐队只有四个人,三个人吹直筲,一个人吹曲管(与现在的巴松相似)。直筲的声音很难听。那时乐队队员被称为战场上的吹奏者或者筲手。
   许多音乐大师在其后来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士耳其军队中军乐队的形象。德国作曲家米夏埃里斯(1831-1887)所写的《土耳其巡逻兵》,乐曲一开始以微弱的力度像征着土耳其巡逻兵的队伍从远方走来。第一主题中快速三连音的节奏型,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土耳其军乐队乐手们敲击的小军鼓声。第二主题轻松而略带歌唱性。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士兵行列。随后,乐曲呈示的带号角性特点的主题,使人明显地听到土耳其军乐队号手们那嘹亮的军号声,高亢而明亮,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在1778与其1783年间,创造了一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首钢琴曲的第三乐章,被后人称之为《土耳其进行曲》,常单独演奏,后来被广泛改编为管弦乐曲、军乐曲、吉它二重奏曲。乐曲原标题Alla·Turca意为土耳风格,在音乐上特指“模仿土耳其军乐的乐曲”。在写这首乐曲时,莫扎特认真查阅了大量土耳其军乐的资料。土耳其军乐中的土耳其锁呐(祖尔纳管)、波鲁小号、土耳其大鼓以及吉尔钹、三叉铃等乐器的音乐常在耳边徊响。土耳国乐队员那五颜六色的服装以及军乐队长和三叉铃演奏者那红帽红衣裤和黄色袜子的色彩绚丽的形象总在眼前出现。于是,在后来的乐曲中,一开始我们就听到回音式的音型和华丽的倚音,在一紧一松的节奏中轻松地起伏跳跃,简洁而生动,既有进行曲的体裁特征,又具有双拍子舞曲的特点,其原型就是出自土耳其军乐吹奏高音区的土耳其唢呐。在插部主题中,音阶式进行的旋律和顿挫分明的节奏使主旋律带有小号吹奏特色。伴奏声部模仿土耳其军乐中鼓声的节奏型,增强了乐曲的进行曲特点。在雄壮的鼓声伴奏下,乐曲出现了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上下起伏的走句使尾声增添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仿佛置身于土耳其军队的行进行列中。另一位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于1811年为西德剧作家科莱布(1761-1819)的剧本《雅典的废墟》所作的配乐,全部配乐曲序由和八段乐曲组成。乐曲的第四段,也被后人称之为《土耳基是行曲》。剧情为:智慧女神密涅瓦因触犯主神笛斯被阀长眠两千年。她醒来时突然发现,雅典已在土耳其的蹂躏下变为废墟。艺术和科学中心已转移到佩斯。在佩斯刚落成的新剧场里,莱辛(1729-1781),席勒(1759-1805),歌德(1749-1832)等德国作家在这个剧的最后都陆续登场。最后,密涅瓦亲自为弗兰茨国王的胸像戴上桂冠,以表彰他保护艺术的功绩。贝多芬在这首配曲的第四段,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到一支土耳其的军队在明快的军乐声中渐渐走近,短促跳跃的旋律轻巧诙谐,生动地刻画了土兵生气勃勃的形象。在鼓和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乐曲力度越来越强,情绪也更加活跃,精神抖擞的军队就象是在面前整齐地走过。不久,乐曲奏出中间部出现主题,乐曲更为精巧,诙谐的气氛更浓厚。
   以上这三位世界级的作曲大师关于土耳国队及其军乐队的音乐,足以使人们充份认识到土耳其军乐的重要性,也对当时土耳其军乐的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普鲁士乐队是在1760年充实的。那时乐队已有两个高音欧勃管,两支克拉管,两支巴松及一支小号或一支圆号(这些乐器都是近代乐器的祖先,所有的铜管乐器都是无键的,直到1796年发明活塞小号之后,才有了近代铜管乐器)。从那时起,军乐队员被称为欧勃手,他们中吹得最好的为首席,领导乐队。他们每天早上到长官那里去演奏一段小曲,或者是几首小步舞曲和一些进行曲。在费力的行军中,这些欧勃手只需步行部分路程,其余的路程则坐车。因为那时已经懂得吹奏是吃力的事了。军乐队还随身带着弦乐器演奏餐间的音乐和娱乐音乐。
   欧勃手们的演奏还得到了民间乐队的帮忙,民间乐队是培养音乐家的学校。在德国,这些民间乐队的音乐家大多充实进部队当了欧勃手。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1780年在英国伦敦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露天军乐演奏会。军乐队的人员及乐器编制也大大增长和发展了。这些军乐队已编制成:2支直筲、2支克拉管、2支圆号、2支低音号、1支小号及大鼓、小鼓。1795年在法国的军乐队又增加了短笛。1880年,普鲁士军乐队的人员为:步兵乐队由十人组成。掷弹兵乐队为十八人,禁卫军乐队为二十四人。自1816年开始,有后备欧勃手,乐队扩充为30人,因此,也有了艺术上提高的条件。也就是从这个年代起,德国有了很好的吹奏音乐。也有了在当世界上最为出色的军乐队。
   1881年军乐队得到了更加重视,乐队队员允许有补助费。1817年德国腓特烈威廉下令军乐队要选吹最好的进行曲。这样一来,原始的管乐曲就显得力不从心,譬如次中音声部只能用低音号或者是巴松管来填充,而低音部分用蛇形管大号与低音组成。于是,管乐器的改造迫在眉睫。1854年起,更多的活塞乐器的出现,使军队出现了新的转机。乐队中加入了短号、高音号,中音号、上低音号,这就大大丰富了吹奏音乐。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在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军乐队和管弦乐队使用的小号,大都是古埃及及法老时代所用的那种小号,它的构造简单,只能吹出有限的几个音。因此,许多作曲家、演奏家和乐器制造工匠们都希望早日演奏千种音调,为此他们不断地探索着。
   1796年的一天,六十四岁的海顿在维也纳宫廷歌剧乐队小号手安东·韦丁格那里,见到了一支带活塞的新式小号,用它能吹为化音且音色很明亮,使用也方便。这引起了海顿极大的兴趣。因为在此之前,他所见到能吹变音的小号,是在乐器上打许多小孔来演奏的,即所谓的英国“肯特”军号。而安东·韦丁格这只小号却是用活塞来变音的。于是,海顿决定为这种小号写一首协奏曲,这就是《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实际上,这时的新式小号还是很原始的。它和现代人们使用的小号几乎无法相比。但是,海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作曲技巧非常高明。他向韦丁格充分了解了小号的演奏性能和表现力后,写出了一首真正的小号协奏曲。直到二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人们看成是小号协奏曲。直到二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人们看成是小号协奏曲里最著名的一首。不仅经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也是小号演奏比赛会上规定必奏的曲目和所有小号演奏者必修的曲目。
   另一位奥地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授和指挥家胡梅尔,受海顿《降E大调沾民协奏曲》的影响,于1803年12月8日在莱比锡完成了另一首小号协奏曲《E大调小号协奏曲》。这二首协奏曲原来都是降E大调,篇幅、形式都差不多,但胡梅尔的这首协奏曲后来被人们演奏时,都习惯于提高半个音,变成了E大调,因为这种音色更明亮,演奏起来更方便,也易产生好的演出效果。胡梅尔的这首小号协奏曲也是为维也纳宫廷歌剧乐队小号演奏家安东、韦丁格的那只带活塞的小号而作,人们都把胡梅尔和海顿的这二首小号协奏曲看作是姐妹篇。
   活塞乐器的出现带动了吹奏乐器的改革,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1854年起,乐队指挥已不是拿着一支降E小号或克拉管走在军乐队的前面指挥,而是将手中的乐器换成了一根小木棒。这种习惯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乐队中至今还保持着。德国的步兵军乐队已发展到四十二位吹奏者,其中十人是固定的,三十二人是雇佣的。这些军乐队员不倦地提高吹奏技术,改进乐器。乐队指挥的地位也越来越引注意,因为一个指挥必须是会作曲还会配器。
   在欧州其他国家如奥地利,军乐队也有很大发展。莱哈、朗那和其他诸人都是知名的军乐队指挥,在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样,那里有捷克军乐队的著名指挥及作曲家尤利斯·福契克。这些指挥家作曲家们既改编并指挥演奏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与波士顿大音乐节上,德国指挥沙罗(1856-1891)成功地指挥了他的军乐队,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因为在伟大的作曲家巴哈、海顿、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吹奏乐队比较简单,不可能完整地演奏一个较复杂的交响乐作品,只有在欧洲军乐艺术家们将管弦乐作品作了比较细致的改编后,军乐的表现力才发展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这些军乐艺术家是欧洲军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者。
12#
发表于 2009-10-16 10:29:44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

伟大、自豪、骄傲!
13#
发表于 2009-12-27 23:20:17 | 只看该作者
很全面的军乐资料!!谢谢提供!!
14#
发表于 2010-1-14 16:38: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错了,1812序曲的作者是老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德国JK号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NBRASS ( 京ICP备12049184号 )

GMT+8, 2024-11-29 03:49 , Processed in 0.056525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