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首管乐总分谱曲集邮购
搜索
各类原版管乐乐谱试听库丹尼斯维克铜管配件系列美国巴哈铜管乐器及配件西班牙Stomvi斯通威小号铜管
解放军军乐团录音专辑系列欣赏法国Buffet布菲单簧管普路太管乐箱包大全动漫音乐交响管乐谱试听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owfi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村上春树的爵士群像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07:00 | 只看该作者

【Ella Fitzgerald】


Ella Fitzgerald
    我个人所偏爱的Ella Fitzgerald的歌,是收录在【ELLA AND LOUIS AGAIN】(Verve)中的佳曲<These Foolish Things>。这张【ELLA AND LOUIS AGAIN】正如题名一样是Ella Fitzgerald和Louis Armstrong,在录音室快乐而摇摆的合演活动的【续集】,但只有<These Foolish Things>这一曲是Louis不在的,Ella一个人的独唱。以舞台来说,恰是热唱结束后Louis在热烈掌声欢送下退到后台,而Ella则独自静静地步出舞台中央,照明悄然暗了下来―――那种感觉。制作人Norman Granz最擅长这种颇有一点特别味道的演出。
    背景伴奏是Oscar Peterson的四重奏,正规三重奏加上Louis Bellson的鼓,这伴奏相当出色。如同高级丝绸般,一面被歌声的肌触吻合地吸住,然而又没有过度的纠缠。曲子好、歌手好、伴奏也棒。我第一次听到这张唱片是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那时候对【所谓爵士乐,一旦对味了,居然能让人感觉这么舒服!】而深感佩服。到现在这种印象已然没什么改变。虽然听了相当多遍,但整体上具有自然的说服力,很不可思议地不会听腻。
      Ella和Peterson虽然都是具有极安定高水准实力的音乐家,然而往往正因如此反而容易流于过分记忆的倾向。虽然非常棒,简直没得挑剔,但这时候却突然结束了,好像让听众心中还留下一个没有被满足地阴暗地方,没有完全传达到听众似的。但以这<These Foolish Things>来说,我却觉得从他们两人都可以个别看出真挚而良质的部分。
    其实Peterson曾经在1952年同样也以三重奏的组成,为Billy Holiday唱的<These Foolish Things>伴奏。Billy Holiday的歌唱本身完全可以说是艺术品一般,绝对不会比Ella逊色,令人感动得心都要撕裂的程度。然而Peterson的伴奏却略有瑕疵。正在Billy Holiday即将酝酿出【某种特别的东西】时,可惜却被Peterson年轻任性而略显绕舌、too much的钢琴明显地破坏掉了。
    听过这不协调而令人心痛的Billy Holiday盘之后,再听到Ella的<These Foolish Things>时,不得不再度感慨【人与人确实真的有所谓合不合的适性问题】。后来,就我所知,Billy一次也没有再和Peterson合演过,因此我相信她大概也深切觉得【这样真的不行】吧。而同时,Peterson在为Ella伴奏时,因为是在Billy Holiday盘的数年之后,在那期间,他也已经相当进步圆熟了吧。
    仔细听的话,可以听出Ella和Peterson的<These Foolish Things>有几处可听的地方。尤其是【从邻家公寓传来弹钢琴的声音……】的地方,悄然插进来的钢琴滑音间奏,每次听起来,都觉得【真棒】。技艺高超。如果是小说的话,应该颁给直木赏没话说。

ELLA AND LOUIS AGAIN (Verve MGV-4018 VOL.2)

Ella Fitzgerald(1918~1996)
      生于维吉尼亚州。’34年在纽约哈林区的【阿波罗剧院】主办的业余比赛中,歌唱才华被发掘,成为Chick Webb乐团的专属团员。以后以技巧性的Scat即兴唱法,产生所谓的“Bop Vocal”这语汇 ,以润泽而感情充沛的抒情曲,被誉为Billy Holiday之后成就最高的歌手。在Decca和Verve等唱片公司留下无数名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08:00 | 只看该作者

【Miles Davis】


Miles Davis
     不管怎么样的人生之中,总会有【失落的一天】。心中感到【以这一天为界线,自己心中的什么已经起了变化。而且也许再也回不到原来的自己了。
     那一天,我在街上绕着走了相当久。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从一个时刻走到另一个时刻。应该是很熟悉的街,看来却像是从来不记得曾经看过的街一样。
     想走进什么地方去喝一杯时,已经是周遭完全变暗了之后。我想喝威士忌加冰块。在路上走一会儿,发现一家似乎是爵士酒吧的店,打开门走进去。是一家只有柜台和三张桌子左右的,细长狭小的店,没有客人的影子。正放着爵士音乐。
     我坐在柜台的高凳上,点了双料伯本威士忌。并且想道【自己内部有什么正要改变,大概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自己了吧!】威士忌一面流进喉咙深处,我一面这样想。
     【想听什么音乐吗?】过一会儿之后,年轻的酒保走到我前面来问我。
      抬起脸,我试着想了一下。想听的音乐?被这么一说,却是也觉得好像有点想听点什么似的。但我此刻到底该听什么样的音乐才好呢?我没撤了。【’FOUR’ & MORE】考虑一会儿之后,我说。那张唱片黑黑的阴郁封套,首先―――没有什么明确理由地―――突然浮上我脑海里。
      酒保从唱片架上取出Miles Davis的那张唱片,为我放在唱机的转盘上。我一面望着眼前的玻璃杯,和那杯中的冰块,一面听着【’FOUR’ & MORE】的A面。那确实正是我所渴求的音乐。现在还这样想。那时候该听的音乐,可能除了【’FOUR’ & MORE】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FOUR & MORE】中Miles Davis的演奏,深刻而痛烈。他所设定的节奏简直异样快速,几乎可以说一副准备打架的态势。背后一面承受着Tony Williams所刻出,像白色上弦月般伶俐的旋律,Miles Davis一面将那魔术性的楔子,好不容情地一一敲进空际中眼睛所能及的无限间隙里去。他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给。那里既没有可求的同感共鸣,也没有可给的疗伤治愈。在那里有的只是纯粹意义上的一个【行为】而已。
     一面听着<Walking>(那是Miles Davis录音中最HARD且具攻击性的【Walking】)我知道自己现在身体上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痛。至少暂时是这样,当Miles Davis像着了魔似地,正在那里割裂着什么之间,我可以无感觉。又点了一杯威士忌。
     既然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FOUR’ & MORE (Columbia CL-2453)

Miles Davis(1926~1991)
      生于伊利诺州。’45年开始在Charlie Parker的乐团中吹小喇叭。’48年在Gil Evans的协力下组成以重视作曲编曲的历史性九重奏团。经过Hard hop,’59年产生Mode Jazz的杰作【Kind of Blue】。后来也大胆采取电子音响,经常持续牵引爵士乐的动向,留下大量唱片。’75年虽然退休,’81年又戏剧性复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Charlie Christian】


Charlie Christian
    一提到Charlie Christian,虽然在【Minton’s Playhouse】的jam session,所谓【包勃爵士明早已闻名,不过收集他和Benny Goodman合作演出的几首主要曲子,日本版的三张一组LP【Charlie Christian Memoria Album】的内容,也棒得毫不逊色。
    在Benny Goodman这一定的【体裁】中,从被分到的几个合奏部分中的独奏框架中,压抑不住地涌出Christian自然而前进的歌心,吸引了我们的耳朵,直捷向心中倾诉。虽然是五十年以上的旧日录音了,但Christian的吉他独奏已达到奇迹式的高水准,现在听起来几乎大半依然不显得老旧,而且超越所谓摩登、包勃、或摇摆等框架,真是充满知性、跃动、和兴奋刺激。
    很不幸的是Charlie Christian在二十五岁的轻轻年纪,就突然与世长辞。因此他的音乐生涯可以说非常短(正确说仅有一年八个月),但他所留下的演奏,却给后世带来极大的影响,当你在聆听Christian的演奏时,会发现【咦,这不是Barney Kassel吗?这不是Herb Ellis吗?这不是Kenny Burrell吗?】也就是有许多部分反过来让我们感到吃惊。仔细想想,直到五O年代末期Wes Montgomery奏出octavo八度音程合音为止,爵士吉他手或多或少都受到Christian的符咒(那崭新而丰富的创意和技巧)所着迷而无法逃出他的影响。就像在Ornette Coleman以前的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者,都无法逃出Charlie Parker的符咒一样。
    可以说闪亮如流星一般,收在这组【Charlie Christian Memoria Album】里的演奏,每一首都具有一听的价值,其中我与其喜欢一九四一年一月Count Basie担任钢琴演奏时的热烈合奏。BG率领临时编成的六重奏,成员包括Basie、Cootie Williams(tp)、Georgie Aud(ts)、Christian、Artie Bernstein(b)、Jo Jones(da),这极有趣人物组合―――也就是当时BG的固定搭档,加上Basie旋律部的混合部队。结果黑人乐手人数较多,因而音色也自然显得略黑,旋律变得粘粘的。
    尤其是简单而快调的riff叠句曲目<Breakfast Feud>在几个技巧上,Basie和Christian的互相呼应,既优异又先锐尖端,好得不得了。他平常在固定的BG成员中演奏时的曲子当然也值得听,但和具有独特时间感觉而撼动地心的Basie的旋律部合作时,Christian坚实如号角般的呼应飙奏,真的可以用【连骨头都要摇散了】来形容最贴切。引爆热烈沸腾的摇摆火山岩浆,成为爵士乐尚在【英雄传】时代的贵重记录。

CHARLIE CHRISTIAN MEMORIAL ALBUM(CBS/SONY 56AP-674~6)

Charlie Christian(1916~1942)
      生于德州。’34年成为职业吉他手,’39年被Benny Goodman乐团以破纪录的高薪聘请。工作之余并经常在【Minton’s Playhouse】和 Dizzy Gillespie等几个人,展开即兴演奏(jam session),在旋律和节奏等多反面创造出确立摩登爵士乐基础的革命性吉他奏法,为后世留下远大的影响,然而由于饮酒过度和毒品而损坏了健康,年纪轻轻便过世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Eric Dolphy】


Eric Dolphy
    一提到Eric Dolphy,我脑子里几乎就会反射性地浮现这张【OUT THERE】Prestige初期的LP。当然因为音乐内容很杰出,不过同时(或者该说是更甚)则是原始唱片封套的印象更令我难忘。这封套该说是超现实主意的,或有点类似达利风格的画,浮在空中的低音大提琴(contrabass)船上,Dophy乘在上面,好像以一副为难的表情吹着萨克斯风。帆是另一把大提琴(cello),屋顶是铙钹(cymbal),由侧壁突出法国号(horn),船底一支长笛(flute)像不祥的水蛭般紧紧粘在上面,航行的轨迹飘着乐谱。山丘上代替灯塔耸立着的是节拍器。总之整体的调子非常暗。简直像太空的边缘(或者电灯快要熄灭的储藏室)一般暗。
     虽然画自然散发着这样的气氛,但老实说,我并不觉得技术上有多优越。而且,也不觉得具有足以弥补技术力不足的独创性想象力。画家的名字也没有附注。只有在唱片套的角落可以读出【Prophet】(预言者)这签名而已。一定是为了这张唱片而请一位不太有名的年轻画家创作的―――因为当时的Prestige唱片公司还没有为唱片套的设计支给高额酬劳底竞技余裕―――所以连名字都没有记载,可能就那样被忘记了。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却被这封套吸引住了。而且一提到Eric Dolphy,我脑子里就突然浮现这张作者不明的【达利风格】的画来。这样说的话也许有点过分,不过从Eric Dolphy这个人特别不同的地方,从他的前卫艺术方面,从他的认真,和始终特立独行,还有略微含有可疑(无论好坏)的艺术风格里,这张画的调子,虽然说不上巧妙,但我却觉得搭配得非常不可思议。假如这张画是由一流的画家,或真正由达利所画的话,或许我的心就不会这么被吸引也不一定。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这张唱片套的背面,也印着有Dolphy自己这样的一段话。
    【好像有什么新的事要发生。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不过那是新的东西,是优异的东西。而且正在发生。就在这之间,能够置身于纽约这里,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
      这张唱片录音的时间是1960年8月,保守的50年代终于宣告结束,就在约翰甘逎迪当选总统的稍前。长久以来一直无奈地在阴暗的地方,过着下层生活的Eric Dolphy,这时候也开始被灯光照到了,同时音乐上也有了飞跃的成就。然而他充分发挥才华的时期却未免太短了,64年6月他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我们或多或少,都生活在宇宙边土之上吧。每次听Eric Dolphy时,我都会禁不住这样想。


OUT THERE(Pristige/NEW JAZZ 8252)

Eric Dolphy(1928~1964)
      生于洛杉矶。’58年加入Chico Hamilton的乐团后,从’60年起随着参加Charles Mingus的团体,而与Ornette Coleman合演。后来组成自己的乐团。同时也和John Coltrane合奏。一面守着传统的调性世界,一面注入新的手法,成为自从Charlie Parder以来,负责联系HARD BOP、MODES和FREE等革新性爵士的重要角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Count Basie】


Count Basie
    不管是多么虚幻无常的行为,只要追根究柢地去思考,也总有它自己的道理存在。正如毛姆在什么地方写过的那样【任何刮鬍刀都有它的哲学】。
   【听Count Basie的音乐】这行为,当然也附属有哲学。那就是,Count Basie的音乐,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最好尽可能放最大音量去听。并不太难的哲学。却是毫不含糊的真实。为什么呢?因为Count Basie所制造出来的音乐,所包含的最杰出特质,就在那音乐性的【风压】中。你坐在喇叭前面,正听着Count Basie乐团的音乐,如果一不小心被那强风震飞起来(就算只有几英吋也好),一定会当场顿悟Count Basie乐团的真正意义。而且为了亲身感受那风压,一定会觉得―――最好把音量尽可能放大。
    但这和【Count Basie乐团是音量很大的乐团】并非同意。或许也有其他比Count Basie乐团奏出音响上更有威力,物理上更大声的大乐团吧。反过来说,Count Basie乐团真正杰出的部分,我觉得是在那声音小的地方。他们有多温柔,多细心体贴,又自然地堆积微小声音下去的?而且还能使那声音,简直就像开朗的拷问者那样,让听者厉害地摇摆到骨髓里去……,好好坐定下来仔细听一听,那手法之高明,真的只有一再令你惊叹佩服而已。
      所以唯有那由静转为动,号手毫不迟疑狂野而无节制地咆哮着时,我们会冷不防跌进那巨大落差的动态中。在还搞不清楚状况之间,已经被震飞出去了。唯有这不管小声也好、大声也好,都同样认真大胆摇摆的绝技,是任何杰出大乐团都模仿不出来的。也许只有来自Kansas City的Count Basie才有可能办到。
      在那样的文脉中,我最喜欢的,是这张Verve的【Basie In London】。虽然Count Basie有几张杰出的现场演奏录音盘,但以欢乐的观点来听则尽在这张中。如果借用一下老爵士乐手的常规来表现的话,就是摇摆得【会让身体摇坏】的演奏。虽然好像嫌囉嗦,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音量最好尽量放大。演奏的每个细节都棒,特别是LP的A面第六曲,那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怒涛般的迫力,更是压轴好曲。那么曲目由<Shiny Stocking>转为<How High the Moon>。我不多说太难的话,一手拿着啤酒罐,任由身体沉入沙发里,把音响的音量提高,只要尽情置身在音乐的洪水中,这个世界就是天堂了。

BASIE IN LONDON(Verve MGV-8199)

Count Basie(1904~1984)
      生于纽泽西。’20年代在Kansas City参加了Walter Page、Bennie Moten等的乐团之后,’35年组成自己的乐团。虽然’50年曾经有一段期间解散乐团,并经历’60年代的音乐停滞期,但他依然以一个杰出领导者,和能以极端少的音数让节奏生动活起来的风格独具的钢琴家,经常让乐团卖力地继续swing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Gerry Mulligan】


Gerry Mulligan
    我记得第一次在唱片套上看到Gerry Mulligan的照片时,确实觉得非常耀眼。
    金发修剪整齐,身材修长的青年―――身上穿着俨然一副常春藤名校服般的笔挺西装,白色扣领衬衫,黑色细长的针织领带。那有点顽固有稜有角的下颚,和年轻轻的浅蓝眼珠。手上拿着闪闪发亮的巨大低音萨克斯风。一切都是那么的帅,那么清洁而酷。时代还是1960年代初,因此Gerry Mulligan所表现的美国式样子,和我所住的现实世界,简直距离好几光年之远。
    因此,提到Gerry Mulligan,对我来说,与其音乐不如那姿态(印象)更先出现。浴着加州艳丽的阳光,超级酷的演奏爵士的永远的青年。那姿态没有一丝瑕疵,没有一点乌云。能称得上阴影的,只有音乐带来的美丽的哀愁而已…。
    实际上的Gerry Mulligan,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被生活的苦楚以及毒品和精神的挫折所恼,这是我很久以后才知道的。他曾经入过狱,为了活下去,可以说名副其实不得不弄得伤痕累累。在他年轻时候所度过的日子里,爵士这张音乐虽然充满了无比的活力和创意,但在那个时代却仍被视为美国文化中的【地下】般,被粗鲁无礼地对待。不过从照片上却什么也看不出来。从音乐上也丝毫听不出来。
    我们从Gerry Mulligan的音乐一贯能感觉到的,是那内省的灵魂的气息。是对音乐深刻的尊敬之念,是背脊挺得笔直的高洁。和Pepper Adams那干脆而麻利的调调比起来,同样是低音萨克斯风手, Mulligan所纺出来的调子,则显得内含深沉而优雅。有时候甚至出现过于认真的一面,然而其中确实有说服力。
    我听到Gerry Mulligan的实际演奏,是在1980年代后半,他率领大乐团在斑尾高原参加【Newport Jazz Festival】的演出时。领导自己的大乐团,对编曲出身的Mulligan来说是多年的梦想。虽然最后他在经营方面并不成功,不过至少在他实现之初,显得非常快乐。盛夏的野外音乐会中,满年鬍子已经不再年轻的Gerry Mulligan,领着只有他一半年纪的音乐家们,像自己的乐器般,愉快地驾御。
       Gerry Mulligan所留下的唱片,几乎没有一张不是佳作。不过在辛苦疲劳的一天结束后,我在小玻璃杯中注入单份麦芽威士忌时,喜欢把这张【What Is There To Say?】放在长篇转盘上。Art Farmer温柔的小喇叭和Gerry Mulligan深夜般优雅的中低音萨克斯风的声音,便传到我们灵魂低洼处般的地方。唯有伤痛的灵魂才知道藏在何处的,那隐秘的地方。

WHAT IS THERE TO SAY?(Columbia CL-1307)

Gerry Mulligan(1927~1996)
      生于纽约。40年代在Jene Krupa乐团担任作曲编曲,’48年参加Miles Davis的九重奏团,一面从事编曲一面担任低音萨克斯风手。’52年在西海岸和Chet Baker等组成划时代的无钢琴四重奏。以对位法式的组合重奏达成辉煌成果,为西海岸爵士乐带入盛况。后来回到纽约,也在大乐团留下优越的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Nat “King” Cole】


Nat “King” Cole
    说到Nat King Cole,我第一次听到他的歌是<retend>、<Too Yong>等甜美二浪漫的流行歌曲。这些歌从电晶体收音机(当时是最新商品)播出来。那是1960年左右的事。那时候Nat King Cole的本业爵士钢琴几乎已经呈休业状态,他以那略带鼻音的黄金嗓子,在大乐队或弦乐队的伴奏下,为Capitol唱片公司录了许多流行歌曲。只要经由Nat King Cole一唱出来,不管什么歌都会不可思议地变得甜美动人。例如甚至像<Ramblin’ Rose>那样的歌。
      我记得我把《国境之南》(South of the Border)也当成是他的歌在听,以那记忆我写了《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的小说,然而后来人家指出Nat King Cole并没有唱《国境之南》这首歌,(至少没录成唱片)。我想【怎么会?】一查演出名录,才惊讶地发现他真的没唱。他虽然出了好几张拉丁专辑,但不知道为什么却唯独遗漏了《国境之南》。
      这么说来,我是根据现实上不存在的东西,写出了一本书。不过―――并不是我在为自己辩解―――以结果来说,我觉得反而是这样比较好也不一定。因为所谓小说这种事,终究是把不存在的世界的空气,当作存在那里般吸入的作业啊。
      这张LP【After Midnight】是在1956年录的,对于在Capitol成为歌星之后的Nat King Cole来说,是爵士乐要素最浓厚的一张唱片。成员的组合很棒。平常正规旋律部(不用说钢琴是Nat King Cole),受邀的独奏客人,是Harry Edison、Willie Smith、Stuff Smith等各方面的乐手。不过份豪华,不过份朴素,不过份夸张表现,但却有别人无可代替的高难度才艺―――真的可以说是美好时代职业高手的杰出佳作。
不是jam session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会,但在每一曲都有一个人独奏的趣旨下,请想象一下,就像工作完毕要回家的音乐家,一时心血来潮信步弯过去爵士俱乐部,却被朋友拉上台去,轻松地【玩票】演奏几曲的气氛。这方面的企划,也做得很周全,很愉快。
      其中我觉得最出色的,是<Sometimes I’m Happy>中Stuff Smith的演奏,过去录过的爵士小提琴中,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之一。认为【爵士小提琴算什么】的人务必请听听看。Smith那亮力饱满的小提琴音,在Nat King Cole咬字非常清晰而用心仔细唱出歌词的每一个字句背后,不粘不离,然而润泽而深远,唱出了人们心中的震颤。每次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不禁有一种感觉―――好像又想再谈一次恋爱似的。

AFTER MIDNIGHT(Capitol W-782)

Nat King Cole(1917~1965)
      生于阿拉巴马州。’39年和Oscar Moore等组成King Cole Trio,成为以钢琴、吉他、贝斯,三者对等演奏的现代化钢琴三重奏的原型。后来成为热门流行歌手,以他甜美低沉而性感的嗓音风靡一世。但这段时期的他也以爵士歌手表现杰出,同时受到Earl Hines的影响,也是一位堪称调子俐落轻快充满摇摆感觉的一流钢琴演奏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3#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21:00 | 只看该作者

【Dexter Gordon】


Dexter Gordon
      Dexter Gordon总是给我树木的印象。而且是耸立在原野正中央的高大老树。个子高高的,很适合戴帽子,英俊、沉默、而酷酷的次中音萨克斯风手Dexter Gordon,尤其晚年吸毒成瘾的伤痕和国籍脱离者的孤独,使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像树影般安静地落在脚边的地面。
    我开始喜欢主动去找Dexter Gordon的音乐来听,是上了大学之后。在校园纷争正热,周围的人们都在爵士喫茶店热心倾听着John Coltrane或Albert Ayler的音乐那时期,我则专注于更遥远以前的Bop Jazz。我最初听的Dexter Gordon是Savoy盘。年轻的Dexter几乎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叫可怕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吹奏[Dexter乐句]。和搭档Wardell Gray那会烫伤人般热情狂野的次中音劲飙吹的<The Chase>也很棒。当然Charlie Parker固然格外出色,但Dexter则是对我个人来说的英雄之一。只要光是耳朵听见[Dexter Gordon]的名字,就不知道为什么胸口会热起来。从那声音中可以很清楚地闻到爵士乐的硝烟味(gun smoke)。就像[Alfa Romeo]的名字,会让爱车者的心骚动一样。
     不过我觉得我对Dexter的后期相当冷淡。因为我脑子里经常有他年轻时候的活跃姿态。进入60年代,演奏风格刻意革新后的Blue Note时代的录音确实经常听,但那以后他的演奏我已经无法积极投入了。我感觉到那里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东西可能是那[硝烟味],还有胸中的骚动吧。Dexter所主演的电影《午夜旋律》(Round Midnight)看到最后实在相当难过。因为那对我来说,首先不是电影怎么样的问题,而是一种丧失的记录。只不过是对已经被吞进时间流沙中的东西的一种缺乏气味的描摩而已了。不过当然,那不能怪谁,并不是任何人的错。
     虽然如此,在这里若要挑一张Dexter Gordon的唱片,我决定选他晚年---连我都觉得不可思议---1976年录音的哥伦比亚的现场演奏盘。以质来说,其实可以举出很多张他更杰出的演奏盘,但文章写到这里,却越想越觉得[不能不选这张]了。以表示对Dexter Gordon这样一位孤高而诚实的音乐家的致意。
     这是他离开很久之后重返美国,登上纽约的[Village Vanguard]舞台,以Woody Shaw和Louis Hayes热烈的例行双头乐队(Rene Mclean除外的组合)为背景,超出寻常高昂兴奋地尽情吹出的Our Man,Long Tall Dexter,其中毫无疑问地,有gun smoke硝烟气味。

HOMECOMING(Columbia PG-34650)

Dexter Gordon(1923~1990)
       生于落杉矶。’40年代以中音撒克斯风演奏者活跃于Billy Eckstine乐团。和同为次中音撒克斯风演奏者Wardell Gray的合奏也相当受欢迎。’52~’60年经历过毒品祸害的停滞期,之后再度复起。自从录完[Our Man In Paris](’63)之后便定居欧洲。这是他多年后返回美国的两张一组现场录音盘[Homecoming](’76)。晚年虽已失去健康,但因主演电影《午夜旋律》(’86)而成为话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Louis Armstrong】


Louis Armstrong
       Louis Armstrong在十三岁时由于某种无聊的恶作剧而被警察逮捕,送到纽奥爾良的【少年之家】。在【少年之家】的生活,对一向受到母亲宠爱的Louis来说真是既严格又难过,然而由于和乐器的相遇拯救了他的孤独。从此以后,音乐对Louis来说,便如同空气一般不可缺少了。
       Louis进入【少年之家】的乐队,最初接触的乐器是铃鼓(tambourine)。终于改为鼓,其次才变成喇叭。在院里有一次因为吹起床、吃饭、熄灯号的喇叭少年有事不在,Louis临时突然被任命负起这个任务。他急忙熟记喇叭的吹法,漂亮地达成这个代理任务。
      不过不只是这样。他不得不发现周围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自从Louis每天吹喇叭以来,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变得心情非常愉快地醒来,又心情非常安详地上床睡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Louis所吹的喇叭音色实在太自然,实在太润滑的关系。
      我非常喜欢这则轶闻―――是在史達滋塔凱《Giants of Jazz》(1957)书中介绍的。关于Louis Armstrong所作出的音乐,这个轶闻几乎道尽了一切。快乐、安详、自然、滑润―――而且最主要的是那好像能够完全改变人们心境般的,奇迹式的【magic touch】。
       Louis Armstrong的音乐,总是不变地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人是真的打内心底下喜欢演奏音乐的】。而且那欢喜深厚得具有强烈的感染性。Miles Davis虽然尊敬Louis Armstrong的音乐,却对他在舞台上向白人听众露齿而笑的艺人性提出严厉批评。不过我想象Louis Armstrong可能真的是快乐得不得了。或许他觉得自己能这样活着,这样创作音乐,光是能让人们侧耳倾听就觉得幸福得不得了,在思考任何事之前,首先就很自然地露出牙齿微笑起来了。
       Louis Armstrong几乎是和纽奥爾良的游行乐队一起成长的最后的爵士音乐家。那是为迈向墓地的送葬人群提供镇静心灵,和为从墓地回来的人们唤醒内心对人生再度燃起无尽喜悦的实用性音乐。Louis音乐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那音乐能传入人们耳内、传入人们心中,就行了。
     小喇叭手经常把自己的乐器叫做【chopper】,就是指切碎肉的菜刀。请务必听一听1928年录音的【West End Blues】干脆而粗壮的演奏。就一定可以理解他手上握的到底是多么强韧刀子。而且也可以从中了解他所感觉到的是多么大的幸福了。

A PORTRAIT OF LOUIS ARMSTRONG 1928(CBS/SONY 20AP-1466)

Louis Armstrong(1900~1971)
       生于纽奥爾良。’24年进入Fletcher Henderson乐团,’25年在芝加哥录了第一张主奏的作品。从此以后20年代他的乐团所录的演奏音乐,真的可以说已成为今日爵士乐原型的决定性演奏。绰号叫Satchmo。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喇叭演奏者,同时也是爵士史上最初的天才音乐家,包括他的歌声对爵士乐的影响都无法估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Thelonious Monk】


Thelonious Monk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被Thelonious Monk音乐的声响宿命性地吸引。每次听见Monk那种独特突出―――从奇妙角度有效削凿坚硬冰块―――的钢琴声时,我就想道【这就是爵士乐啊】。甚至因此而得到温暖的鼓励。
     浓浓的黑咖啡,塞满烟蒂的烟灰缸,JBL的整组大喇叭,读到一半的小说(例如Georges Bataille、William Faulkner),秋天第一次穿上身的毛衣,还有在都会一角冷冷的孤独―――这样的情景,一直现在依然令我立刻想到Thelonious Monk。很棒的情景。就算在现实上几乎不与任何地方有联系,但那就像是一张拍得很好的照片一样,以美好的均衡收藏在我的记忆中。
      Monk的音乐顽固而优美,具有知性的偏执,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出来的东西都非常正确。那音乐非常能够强烈说服我们的某个部分。如果用比喻的话,就像毫无预告便忽然现身,并在桌上咻地摆出什么非常奇特的东西,然后又一声不响地消失无踪的【迷般的男人】一样。以Monk为主体的体验,正是接受一种神秘。虽然Miles Davis和John Coltrane确实也是杰出的天才音乐家,但他们从来没有一次在真正的意义上是个【迷般的男人】。
      Monk的音乐从什么地方开始失去他本来的光辉,迷不再是迷的?老实说我也记不清楚。虽然他后期的作品【Underground】我非常喜欢,但那前后的东西很不可思议却不在我的记忆中。正如Monk的身影在不知不觉间已隐入云雾中一样,那种情景的神秘性和均衡感也已逐渐一点一点地消失而去。于是那漫无边际无从掌握的非神话性时代(1970年代)便来临了。
    我买这张【5 By Monk By 5】主题左右对称的LP,是在新宿的花园神社附近的Marumi唱片行。因为是进口盘,对当时我的荷包来说是相当贵的。本来打算买Red Garland的Prestige盘。但老板却对我说教―――【你这么年轻,别买那么无聊的东西。买这张回去好好听吧。】几乎是被强迫买的,真是奇怪的老板。
    不过确实正如他说的。这张LP我反复听了相当多次,但不管听多少次都听不腻。在所有的音节,所有的乐句中,都渗满了要溢出来的丰沛营养。而且以年轻人的特权,我毫不保留地把那营养尽情地吸进我细胞的深处。那时候我即使走在街头,脑子里也团团转着Monk的音乐意象。不过就算我想对谁传达Monk音乐的杰出地方,也无法以适当的语言表达。
    当时我就想这也是孤独的一种切实的形式啊。不坏。虽然寂寞,但不坏。我觉得自己当时似乎一味在收集各种孤独的形式似的,一面吸着堆积如山的香烟。

5 BY MONK BY 5(Riverside RLP-1150)

Thelonious Monk1920~1982)
      生于北卡羅莱纳州。’40年在哈林区的【Minton’s Playhouse】俱乐部当驻店钢琴师,崭露头角。’47年第一次领导乐团录唱片。他不仅是<Round Midnight><Blue Monk><Ruby,My Dear><Epistrophy>等许多杰出曲子的作曲家,同时并以这些不调和音的和弦和像要跌倒般的时间感觉演奏,创造出独特而孤高的音乐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楼主| 发表于 2003-6-2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Lester Young】


Lester Young
       Lester Young、Coleman Hawking和Ben Webster,被称为Bop以前的三大次中音萨克斯风手,相信谁都没有异议吧。Hawkins尖锐垂直而充满野心的乐句、Webster均整强烈直接而富于摇摆感的歌心,还有追求灵魂更自由飞翔的Young温柔而大胆的抒情诗,这些优越的音乐,以现在的耳朵听来,也决不会感觉古老。
     在这三个人的演奏中,我个人尤其强烈地被Lester Young所吸引。我最初意识到Lester Young的演奏,是在听到美国哥伦比亚发行的Billie Holiday的30年代后期的录音时。在那歌唱之间插进来的次中音萨克斯风的独奏真是好得没话说。听得令人如醉如痴。一查研出名录,才知道背后伴奏的是Count Basie乐团(或实质上是那成员),而担任次中音萨克斯风独奏的则是Lester Young。
       Lester Young的独奏只要一听就知道。当任何次中音萨克斯风演奏者,在Big Band时代,大家都争相想要崭露头角积极卖力地吹时,他却温柔地含着慈爱地吹他的乐器。好像在对自己诉说什么似的自然地将音符组合起来。试着在更大的框架内捕捉旋律,把更宽广的世界观带进爵士乐里。那正和在声乐的世界里Billy Holiday想要尝试的事情,非常相似。然而这种创新,为他们两人带来极大的负担,很遗憾的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足够强韧的精神力量,来对付这现实上的重压。
因此在我的心情上,还是想提出他和也是他太太的Billie Holiday之间所创造出来美丽而温暖人心的合作演出记录,做为Lester Young的最佳代表作,不过这在Billie Holiday的项目中已经叙述过了。因此在这里我想提出他更后期的【Pres and Teddy】(Verve)做为我最喜欢的一张唱片。这么说来,不知道该不该说是偶然巧合,合奏的Teddy Wilson也担任Billie Holiday的伴奏,长久之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年轻时代未成熟的Lester Young演奏很遗憾还有些瑕疵,但1956年一月所演奏的与Teddy Wilson合作的两曲(<res and Teddy>和<Jazz Giants ’ 56>)每一首都无懈可击。好得不得了。尤其叙事曲<Louis>中Lester Young音色之温柔,只要听过一次就永远忘不了。好像音色已经自然地原样通过他的身体,在犹带着体温之下便咻地一下满溢出周遭空间一般的那种感觉。
      【音乐停不了,但那乐器却是不忍一看的东西】,回想Lester Young时有人这样说。【他把便宜的乐器,用橡皮筋或浆糊或口香糖粘接起来。但从那里吹出来的音乐,却真的好得没话说。】
       关于好汉Lester Young的各种插曲中,我最喜欢这段。对,我想就是这段。

PRES AND TEDDY(Verve MV-2507)       

Lester Young(1909~1959)
      生于密西西比州。’33年参加Benny Morton乐团,’36年以后主要担任Count Basie乐团的次中音萨克斯风手。留下许多抒情而轻松调调的著名演奏曲。他也和Billie Holiday合作过许多曲子,她被称为【Lady Day】,相对的他则被昵称为【Pres】(意指总统President的缩写)。由于严酷的兵役生活经验,精神上受到伤害,转向毒品和饮酒求取安慰,因而缩短了生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发表于 2003-6-2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你辛苦了,已经奖励你积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德国JK号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NBRASS ( 京ICP备12049184号 )

GMT+8, 2024-12-27 15:17 , Processed in 0.104485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