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爱乐乐团宣告诞生同四年前中国交响乐团的出现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在中国交响乐整体发展的历史中,成为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焦点。中国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乐团的相继组建,生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交响音乐以及整体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使人们对我国交响乐前景的展望更为乐观。同四年前中国交响乐团组建时的情形一样,中国爱乐乐团诞生这一事件在交响音乐界引起的“地震”十分广泛,尤其是中国爱乐乐团诞生后向社会公开招聘乐手这一举措,在首都各交响乐团、众多乐手中引发了不少话题,客观上也使中国爱乐乐团招聘乐手的工作更多了一些困难。带着这些话题和疑问,本刊编辑部走访了李德伦、吴祖强、卞祖善、韩中杰、黄飞立、司徒志文、凯传等音乐专家和中国爱乐乐团的团长熊生民、艺术总监余隆、副团长李南等人。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在深入的交谈中提出和回答的这些话题,虽然都是因中国爱乐乐团的组建而引发的,甚至直观看来不少都是中国爱乐乐团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但其最实质性的、同时也最具有深刻意义的是,这些难题并不是中国爱乐乐团独自面临的,而是中国交响乐的共同问题。大家在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有不同的视角,甚至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中国交响乐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中国交响乐前景的殷切期望,却是共同的。而这,正是本刊编辑部确定并实施这个专题采访的目的。
乐手资源从哪里来
从实际看,优秀乐手的资源有限,且分布在各个交响乐团,中国爱乐计划招聘的乐手,只能是从各个乐团、国外和音乐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中来。实际情况是,很多乐团都实行了聘任制,按惯例是在6月签约,而中国爱乐的招聘考试在此之后,如与原乐团签约则无法应聘中国爱乐,如放弃签约又意味着担起了在其后的中国爱乐应聘考试中有可能落选的风险,这对一些瞩意中国爱乐的乐手来说,是一个两难选择,基于此点,很多乐手将放弃应聘中国爱乐。另外,有一些乐手由于在某乐团有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较固定的生活状态,他们往往也会选择与原乐团签约。
应该说,中国爱乐的招聘计划会因此受一定影响。但中国爱乐仍然希望依靠自身新的机制、长远的发展计划、给人信心的前景、优厚的工资待遇、乐器的改善、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职业化的管理、与国外音乐大师的合作、更多的访问演出机会等,来吸引优秀乐手的加盟。因为,优秀乐手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待遇,他们同时也期望更高的艺术理想和工作中的愉悦,中国爱乐乐团希望努力为乐手创造和提供这样的条件。
平衡因乐手资源竞争产生的矛盾
由于优秀乐手资源有限,中国爱乐乐团的组建、招聘乐手的举措已在各交响乐团中引起“地震”。各团由于担心本团乐手的流失,对中国爱乐此举多抱观望甚至抵触的调子。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亟需优秀乐手加盟、而公开招聘又势必引起各团“反目”的中国爱乐乐团来说,如何平衡因乐手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矛盾,使人才既流动而又不引发“地震”,实在是一个难题。四年前中国交响乐团组建时公开招聘而引发的“地震”,至今尚未完全平息,应该说是值得中国交响乐界思索并引以为戒的教训。
竞争带来繁荣,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因为中国爱乐乐团的组建,本已存在的优秀乐手资源有限、乐团间的竞争这个问题更显突出,甚至有人担心,一些乐团的优秀乐手离开原来乐团、进入中国爱乐,会使那些乐团因此受到乐手不齐、水平下降的负面影响。其实,1996年中国交响乐团组建时,也是以当时最好的待遇向社会公开招聘乐手,一些乐团的首席等优秀乐手,因此离开了原来的乐团而进入中国交响乐团,这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结果是,这些乐团的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因为竞争激发了乐团和乐手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加劲猛追,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了主流乐团的行列,当时离开的乐手以当时的水平,今天未必能再考回去。应该说,竞争使国家、社会、乐团、乐手、听众都因此受益,竞争缩短了中国交响乐水平和音乐发达国家交响乐水平的距离,缩短了我国交响乐水平追赶音乐发达国家的时间。
不适当竞争引发“泡沫”
竞争如果不适当,也有可能引发“泡沫”,这是个新问题。如果竞争只是靠高薪、靠房子这些待遇吸引乐手,你出钱多,我就比你还多,接下来,你又出更多,最后就没边没沿了,只能是架起了一个乐团的空架子,艺术生产照样搞不好。在生产力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适度的生产关系也很可能阻碍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可以说,不能产生高质量艺术成果的高薪待遇就是“泡沫”,如果再把这样高的成本转嫁到票价上去的话,票价也会成“泡沫”,都是让人担忧的。
如何做到人才流动而又不引发“地震”
当年中国交响乐团组建和今天中国爱乐乐团组建,都因公开招聘乐手而引起乐团间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地震”。目前,乐团间竞争的理想大环境并没有出现,原有的计划经济和现已具备的市场经济两种理念同时存在,都支配着乐手的选择。国外则不同,乐手并不愿被一纸合同定终身,合同都是一两年或两三年一签,过长时间的合同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合同,更不用说终身合同。所谓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