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朔特音乐出版社的总裁彼德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已经有十五六年的合作交往了。每年,他都会来中国参加上海国际乐器展,而且总会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社长见面洽谈版权合作事宜。十几年来,人民音乐出版社已经引进出版了该
社的五六十种音乐图书。2005年10月,彼德在北京与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又一次见面,话题与以往有了点小小的不同。这一次,彼德对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一套丛书发生了兴趣。这是一套被称为《中国旋律》的出版物。吴斌说,其实为了这次交谈,出版社还是做了精心准备。
最初的想法开始于几个月前。其时,中国出版集团一直要求所属各出版社积极探索“外向型”图书的出版。吴斌觉得自己可以有所作为。他认为,音乐旋律所体现的内涵是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但从音乐的物理属性上看,音响是无国界的,这比其他出版物有优势。像五线谱是世界通用的,读谱没有障碍,很适合国际交流。过去我们长期引进西方的乐谱,现在应该尝试一下向西方输出中国的乐谱。
吴斌的设想是,让西方人用不同的西洋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多年从事音乐教育和音乐出版工作,吴斌发现吹奏乐器在西方音乐爱好者中非常普及,西方人常用来自娱自乐。于是,他决定做一套用萨克斯管、长笛、小号、单簧管等吹奏乐器演奏经典中国民歌的乐谱,所选作品是在中国很多地区流传较广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山西民歌《走西口》、河北民歌《小白菜》、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他相信这对西方音乐出版人会有吸引力。
果然,听了吴斌的想法,彼德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策划非常好,会受西方欢迎。当时即达成口头议项,要引进这套丛书的版权。
当然,还有一些想法是吴斌没有和彼德深谈的。吴斌说,音乐有弥漫性的特点,如果西方音乐爱好者自娱自乐时经常演奏这些旋律,周围的人群也能够听到,就会生存在这种大的背景中。听多了就会熟悉,熟悉了就会有情感,而且以后在其他场合听到这种旋律就会有认同感,就像自己的熟悉的语言。不管什么音乐,不熟悉就不会喜欢,熟悉了就百听不厌。音乐是带有文化背景的,我们希望西方人可以由此接触、了解中国文化。
所以,5种不同乐器演奏的中国民歌曲目都是基本相同的。吴斌坚信,音乐的特点是越不熟悉越不喜欢,而熟悉不可能通过兴趣,只能通过不断的耳濡目染达到。
为了更好地实现设想,人民音乐出版社请了一些在国外留过学、取得了国外演奏证书的演奏家根据西方人的特点对所选中国民歌曲目进行了改编。这其中包括在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歌剧里唯一一位中国乐手李满龙、国家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韩国良、小号演奏家聂影等。考虑到音乐演奏口传心授的特点,每个人按乐谱演奏出来效果都不一样,所以,出版社专门在每本乐谱上附带了演奏示范盘。
2005年10月的这次交谈给了吴斌很大的鼓舞,也加速了《中国旋律》的出版速度。
2006年3月,在参加法兰克福乐器展时,吴斌将已完成的两本乐谱带到了彼德面前。彼德认为非常好,决定正式签约。同时,彼德还希望购买人民音乐出版社另外一套学习中国乐器演奏方法的图书版权。
吴斌说,这一次彼德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要求,这些建议非常好,帮助我们完善了这套丛书。
最终完成的《中国旋律》对中国音乐人也产生了吸引力。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出版社,他的一些学生看到这套乐谱后,非常感兴趣,认为我们国内也需要这样的乐谱。毕竟我们目前西洋乐器的教学全是西方的教材。
在2006年10月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朔特音乐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就购买《中国旋律》版权正式签约,并支付了定金。签约仪式上,两位德国音乐学院的漂亮女学生用小提琴演奏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情景意味悠长。
除《中国旋律》的5种图书外,朔特音乐出版社同时签约的还有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戏剧史图鉴》和《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当然,这是另外的一个故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