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笛圈中,“法國派”常被提起,本文所討論的法國派是廣義的──自十七世紀末起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傳承及發展。演奏風格及教學重點均在討論範圍之內。音樂的風格與樂器的結構在這近三百年間數有變革,彼此之間也互有影響,由於自巴洛克以來,巴黎的長笛家及木管樂器製造家一向引領風騷,研究法國過去的長笛史是了解長笛音樂的最佳開端。 : L8 D0 v" _. v+ {) B$ u
# O4 m1 {. K" {2 W4 J9 k長笛樂器的研究改良,舖設了法國長笛派的基礎 S0 W# u; g6 x7 J
作曲家對音樂及技巧的要求,促使樂器本身的設計有不斷研究改良的必要,作曲者往往是演奏家創造力的催化劑。而且,只要一個吹奏者發明或適應了一個新技巧,立刻它就成為一種標準,所有其他吹奏者都必須接受﹝以今日的花式溜冰極為相似﹞。十七世紀晚期的法國,木管樂器在設計和吹奏風格上發生了變化,那時也是音樂所扮演的角色開始轉變的時候。在這個時期之前,音樂經常為了禮儀和軍隊的需求在室外演出,那時傍晚的大宴會上都伴隨著喧嘩的樂隊和歌聲;追求典雅細緻的巴洛克時期的到來,創造了適合木管樂器發展的環境。 7 d# P3 U' \% g3 C
5 E( {; X* T* e# M: y2 E, G# v- U
文藝復興時期,直筒狀管徑較大的長笛和直笛的樂譜,是根據聲樂的旋律線而產生的,音高訂在適當的調子上。在這期間多弦樂器漸漸消失,而被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弦樂器家族﹝只有四條弦﹞所取代,它們在設計和技巧方面已經標準化。與同時的木管樂器作一比較,顯然這些木管樂器是十分原始粗糙,幾乎不能適合當時在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中大量泛濫的藝術作品。
, K: t% T3 [9 S8 ^9 m( F8 y% j" Q0 Y5 ^# c/ ^* L1 S" J0 L% [$ P
在宮廷音樂家中被挑選出來特別訓練,成為木管製造能手的是奧戴荷家族﹝Hotteterre Family﹞,他們製造一種叫musette的笛子來演奏,這是一種經由鄉間農民們吹奏的風笛改良而得、比以前更複雜的笛類樂器,這種樂器曾在法國宮廷流行了好一陣子,連宮廷中的貴紳淑女們都愛玩上兩手。奧戴荷家族集藝術家及工匠於一身,他們的工藝技術相當可觀,製作musette時它的指管(chanter)及共鳴管(drone)必需經過複雜的鑽孔及削孔的工作,來加工原本即已細小的管體,這些靈巧的成品,證明了他們具有改良長笛設計的能力。 9 ^& b7 D- i' v. @
1 s$ J% a' U( k6 t$ k這時新設計的長笛具有三截的管體和一個為D# 製作的鍵,它的管徑是一端較另一端大,有點像錐形,使得每個孔間的距離可以縮小,手的操作也更為舒適。這種吹孔及音孔(tone holes)(註一)比較小的樂器,改善了原有的音色和音量範圍,對於當時正在發展的管弦樂團而言,長笛變得更有價值,表現力也大為增加。盧利 (Lully,義大利人,當時活躍於法國宮廷中),這位著名的作曲家在1677年的一齣歌劇中為新的長笛(註二),寫下了很重要的部份,而且似乎是由奧荷家族中的一位成員所吹奏。一七○七年傑克.奧戴荷(Jacques Hotteterre le Romain)出版了一本「橫笛的吹奏原理」(Principes de la flute traversière),受到這種笛子業餘吹奏者的熱烈歡迎。由於他的說法確實、有根據,如手指的正確位置及在表達一串音符時變化連結音符的型態(articulations),以減少因拍子和揉音(vibrato)造成的強頓感覺,後世證明這本書相當成功。奧戴荷舖設了法國派長笛吹奏法的基礎,時至今日,他的許多觀點仍然不斷被提出。 3 s" v4 b- I) J% I( {5 f
. v" I; x& y* M4 w) l早期的法國樂派大師
5 ]1 F. \8 z" B& t我們很容易從一些早期的大師所留下的作品中印證法國長笛吹奏者的卓越處,像費爾伯(Philbert)、奧戴荷家族、德拉巴赫(De la Barre)還有布法丁(Buffardin),他們都有不少作品流傳於世。
$ G3 h7 \" |; P7 U& D5 Y6 N3 H
) z$ @$ F3 v& V許多奏鳴曲或組曲和協奏曲的寫作,提供了展現演奏家高超技巧和豐富藝術性的機會,歐洲頂尖的宮廷也都在尋求這些好手的加入。布法丁(註三)將教學的水準大大地提高而且還教出匡茲(Quantz)這個日後轟動整個歐洲的名長笛手,他為後人留下了最好的長笛論述之一,我們也可經由他而透視十八世紀的表演風格。匡茲在一七二六年到巴黎訪問時,聽到了一些頂尖長笛演奏者的表演,其中又以米歇.布拉維(Michel Blavet)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 7 N7 G+ l* N0 d5 p3 g w
H& n3 [% h. Y) \2 D# {3 {4 f
●米歇.布拉維(Michel Blavet 1700-68)2 ^0 P- _( c8 v
米歇.布拉維他的父親是一位木管樂器能手。布拉維二十三歲到巴黎時,立即因為獨奏家和樂團吹奏家的身份得到很高的聲譽。但他拒絕了當時的普魯士王子,也就是後來的腓得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所提供的宮廷職位。(註四) 在那個時期,布拉維的作品,特別是奏鳴曲,是最好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雖然布拉維是自學成功的,但一定曾受到當時許多在巴黎的吹奏者的影響,他也許甚至上過布法丁的課。
1 x5 n6 s3 N5 s/ E3 d' W; l) O
2 F) J, ]# T, Q5 p4 e7 F1 H m●菲力克斯.候特(Felix Rault, 1736-1800) 菲力克斯.候特是巴黎歌劇院一名第一低音管吹奏家的兒子,也是布拉維的學生中最有天份的,繼續大力鼓吹他的老師所建立的藝術。一七五三年當他十七歲時,便以業餘吹奏者的身份進入巴黎歌劇院,一七六八年,布拉維去世後便繼承了原有的第一長笛席位。他有許多的長笛協奏及室內樂作品,反應出當時的樂風(註五),歷史學家認為缺乏想像和深度,大部分都散失了。 " \! r4 `* Q, |: D6 O
' G( y; y' I* c四鍵及八鍵長笛的出現 ~% q% L `* N2 `& _; Z2 o( @
接著要談四鍵和六鍵長笛的出現以及巴黎音樂院的成立。以前的單鍵長笛,如果要吹奏半音,必須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特別的指法組合或僅遮蓋部分音孔。隨著平均律逐漸地被大眾接受,變音﹝半音﹞成為旋律寫作的元素之一後,大約在一七六○ |
|